楊明玉
摘要:本文從聲樂演唱中二度創作的特殊性出發,論證聲樂演唱中二度創作的美學原則,即忠實和創新的結合、歷史與現代的結合、演唱技巧和音樂表現的結合,并對如何做到這些美學原則提出了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聲樂演唱;二度創作;美學原則;情感特征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歌唱是情感的表達,二是歌唱是語言的繼續,能表達出語言所不能表達出來的內容。在這個過程當中,二度創作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和階段。在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中,歌者應用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技巧,把通過視覺感受的樂譜轉化成聽覺感受的音樂,把潛在的音樂美變成了現實的可感的音樂美。那么,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具有什么樣的美學原則和情感特征呢?它和音樂表演的其他形式,如器樂之間的二度創作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實現這個美學原則和表達音樂的情感呢?這些都是需要談論的問題。
1聲樂演唱二度創作的特殊性
二度創作是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必須把一度創作作為出發點和歸結點,出發點指的是以樂譜為存在形式的音樂作品做出準確地解釋,并以此作為二度創作的依據;歸結點指的是,二度創作的最終結果,體現為對音樂作品地正確傳達和再現——從這個角度來看,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和器樂是相同的,是共性的,這也體現了音樂表現二度創作的基本美學要求。①但是,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和器樂完全相同嗎?答案是否定的,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肯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聲樂演唱二度創作的美學原則和情感表現特征,那么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和其他音樂表演形式,如器樂等,有何不同?首先必須說,這種不同,建立在聲樂、器樂音樂和美學的本質上具有差異性。
1.1表達的內容不同
聲樂樂曲和器樂樂曲在表達內容上是不同的,音樂藝術整體而言是一門表現性的情感藝術,具有非語義性、非概念性和非具象性等特征。對器樂而言,則完全如此,器樂的內容存在于音樂的音符之中,給聽眾以豐富的想象力;而聲樂則完全不同,聲樂樂曲絕大多數是由音樂和文學(音樂旋律和歌詞)二者有機結合而成的,它除了具有音樂性,還具有文學性,即聲樂樂曲所表達的內容具有雙重性,不但有音樂性的內容(如旋律表達出來的情緒、情感),還有文學性的內容(歌詞所表達出來的各種具有語義和具象色彩的內容)。所以,對聲樂樂曲的二度創作,除了要表達音樂性的內容之外,還必須表達文學性的內容。
1.2展現的形式不同
聲樂樂曲在內容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所呈現的形式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聲樂樂曲表現形式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旋律(音高、節奏等)。二是歌詞(各種類型的文字)。三是伴奏(各種器樂和人聲伴唱)。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聲樂樂曲形式的整體,具有和器樂樂曲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個形式在美學上也決定了聲樂樂曲的特殊性,比如,除了音樂之美,還呈現了詩詞、歌詞之美,伴奏和演唱部分的融合構成音樂的綜合體驗美等。
1.3表達的方式不同
中國的唱論中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說,這句話很能概括聲樂和器樂的不同,即聲樂是通過人聲來表現音樂的,它是通過人的聲帶這個特殊的“樂器”來表現音樂的美,這個“樂器”具有天然的優勢,比“絲”和“竹”的樂器都好,其特點在于,它能直接地傳達和直觀地呈現出音樂的情感和內容,的確,人聲的演唱比其他音樂形式更能引起聽眾情感的共鳴和審美的享受。這也是為什么相對而言喜歡歌唱這一藝術形式的人遠遠超過了喜歡器樂的人的重要原因,除了因為器樂的內容具有抽象性,很多人“聽不懂”以外,其重要原因,在于聲樂更容易直截了當地表達情感和審美體驗。
2聲樂演唱二度創作的美學原則與實踐要求
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聲樂二度創作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原則。這是因為,聲樂樂曲的美,只有按照其自身美的原則進行二度創作才會呈現獨特的美學特質和帶給聽眾獨特的審美享受。具體說來,這個美學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忠實與創新的結合
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作為溝通作品和觀眾之間的中介環節,首先必須兼顧忠實與創新的統一。對這個作品的忠實再現,是還原這個作品精神氣質與內涵的基本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任由演唱者“天馬行空”的自行發揮,不但是藝術嚴謹的喪失也是審美的喪失,所以,必須追求音樂的忠實性。在實踐中,首先要求歌者把樂譜作為基本的依據認真研讀,了解作曲者的創作意圖與創作風格,盡可能地把這種作曲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忠實地表現出來,是聲樂二度創作的重要原則。同時,對聲樂演唱來說,還需特別注意的是對歌詞內容的把握,歌詞內容往往是一首聲樂樂曲思想內容和情感的集中體現,旋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為歌詞服務的,旋律往往描繪或展示出歌詞內在意蘊和意境,對為詩歌而創作的聲樂樂曲來說,尤其如此,詩歌所表達的內涵是聲樂樂曲的基本格調。即使那些填詞的歌曲(這部分歌曲相對來說,數量比較少),也是考慮到歌詞和音樂的結合。對歌詞的把握體現在對歌詞內容的體驗以外(如對歌詞的仔細琢磨、朗誦,體會其中的韻律和韻味),還應該努力研究歌詞和旋律的結合。例如,某一起伏的旋律樂句如何與特定的歌詞句子結合在一起,在節奏、音高、旋律的進行方向、樂句的劃分如何體現了歌詞的“呼吸”與斷句等。在演唱每一首歌曲前要對樂譜進行反復地研究,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說的:“違背作品精神的罪過。往往始于忽視作品的細節。”這樣才能以最大的注意力和精細的準確度,通過聲音確切地把作品的內涵表達出來。創新性在某種意義上說,體現了演唱者的個性,富于個性的歌唱表演也是演唱者在歌唱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它表明歌者已經具有建立一定的自我風格,不僅對音樂作品有獨到的見解,并且還能夠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音樂特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演唱方式,表現出獨到的演唱風格。具體說來,就是在演唱和表演上,盡可能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并用最合適的方式把這種理解傳達給觀眾。忠實與創新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在忠實與原作精神的基礎上,發揮表演者的創造個性,是音樂表演的真實性和創造性的結合。正如野村良雄所說“關于客觀與主觀的問題,演奏者最好做到不偏不倚,適得其中。至于在進行自由解釋時,究竟對作曲大師忠實地順從到什么程度,就要靠演奏者的人格性的、藝術性的本能了。而當他對大師的研究越深入,與大師的精神越達到深刻的一致,他這種本能也就越變得準確起來。”②
2.2當代與歷史的結合①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必然具有特定的音樂風格,并有其時代感與歷史感。演唱者應該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樂創作風格,力求把這種風格完美、真實地加以再現。盡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和體驗作曲家生活的時代環境,使自己化身為作品的創造者,真切地體驗與表現作品的精神內涵與歷史風格。筆者經常看獨唱音樂會的演出,有的人嗓音條件特別好,可是整場音樂會從中國作品唱到歐洲作品,不管聲音條件、技巧、力度、樂感還是韻味上都還好,但總是一個味,缺乏藝術的個性,缺乏與觀眾產生心靈的共鳴和藝術的回味,也缺乏對文化與藝術的修養。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演唱者沒有很好地對作品的民族風格、個人風格、歷史風格及時代感進行細致地分析和了解。因此,演唱者必須事先研究音樂作品的時代與歷史風格的結合。(下轉第259頁)浪漫主義時期聲樂作品的創作風格與演唱技巧
陳志紅
(長沙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系,湖南 長沙410000)摘要: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作品通常指的是19世紀歐洲的一類聲樂藝術作品產物,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那一段特定時間內的藝術精華。該時期的聲樂作品數量比較多,作品的創作風格也根據創作人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其演唱技巧也會隨著風格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都是在浪漫主義的基調上進行創作或者演唱。
關鍵詞:浪漫主義時期;聲樂作品;創作風格;演唱技巧歐洲聲樂的浪漫主義時期所創作的大量作品都飽含著作者的濃厚感情,將厚重的感情融入歌曲,以浪漫的情懷表達歌曲,用多情的聲腔演繹歌曲,是這類聲樂作品中最大的特點。作為世界聲樂長卷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作品值得后代之人的傳承與發揚,相隔時空的距離,實現感情的共鳴。
1浪漫主義時期聲樂作品的形成背景
歐洲的浪漫主義聲樂創作年代橫跨了幾乎整個19世紀,是當時歐洲最為主流的聲樂流派之一。在18世紀末,正是歐洲英法等國發生革命的時期,政治局面發生巨大改變。直到后來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專政獨裁的封建勢力又重新掌握了實權,人們在這種對革命失敗的失望背景下,用滿腔浪漫情懷的音樂創作風格取代了傳統的古典流派聲樂,形成了新時期的一種獨特聲樂類型。
2浪漫主義時期聲樂作品的創作風格
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作品創作年代貫穿了整個19世紀,浪漫主義分為前、中、后三個主要的聲樂創作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聲樂作品創作風格,有幾位典型的作品創作代表人物,在當時形成了旗幟鮮明的流派,并長久地影響著后來的世人。
(1)前期浪漫主義聲樂作品。前期的浪漫主義作品主要創作于19世紀初期。在這個時候,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對于現有的社會環境狀況充滿著強烈的不滿,一直渴望著黑暗勢力的破碎以及黎明的到來。這時期的代表聲樂作品創作者主要有韋伯、舒伯特等人。特別是舒伯特,更是浪漫主義聲樂流派的宗師級大家,在音聲樂中融入了浪漫主義的文學理念,將歌曲闡釋得淋漓盡致。浪漫主義前期的代表作品非常多,以民族解放、追求幸福為主題的作品占據了其中非常大的比重,如《自由射手》《冬之旅》等作品就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值得后來的浪漫主義聲樂作品創作與演唱者著重研究。
(2)中期浪漫主義聲樂作品。中期的浪漫主義聲樂作品主要形成于1820年以后,中期的作品在整體風格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該時期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多樣的創作風格,從慷慨激昂到婉轉抒情,從對民族主義的幽默典雅化演繹到浪漫主義詩歌與聲樂的完美融合,都能夠見到浪漫主義中期聲樂作品的影子。在浪漫主義聲樂作品的創作中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上文所提到的舒曼、羅西尼,以及威爾第等杰出的作曲家。而具有代表性的聲樂作品則非常多,其中《月夜》《愛之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傳承價值。
(3)后期浪漫主義聲樂作品。后期的浪漫主義聲樂作品大多形成于1850年之后,經過數十年的浪漫主義聲樂流派的發展,其創作技巧已經達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這個時期的聲樂作品代表創作人有瓦格納、馬勒、舒特勞斯等人,將浪漫主義文學與聲樂互相充分融合,最大程度地表現了浪漫主義聲樂作品感情的豐富性。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聲樂作品包括了《大地之歌》《死與凈化》等等,整體音樂風格除了前文所提發到的融合多種創作元素之外,所表現出來的風格以大氣磅礴、音樂表現形式豐富、旋律慷慨激昂為主。
3浪漫主義時期聲樂作品的演唱技巧
對于浪漫主義流派的聲樂作品來說,作品中飽含的深情更需要演唱者以獨有的技巧,多樣的角度,對歌曲本身以及背后所牽扯到的環境進行深層地詮釋。
(1)演唱浪漫主義聲樂作品的發聲技巧。在浪漫主義聲樂作品中,不同風格的歌曲本身最適合的音色是不一樣的。例如,對于慷慨激昂的旋律來說,就需要配以雄渾有力的音色,而對于以抒情為主的旋律來說,則需要配以空靈溫婉的音色。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風格的作品,在演唱的時候所要掌握的發聲的共同技巧就是要讓發聲部位與自己的胸腔有共鳴,通過腹內的氣息帶動聲帶的發聲,而不能單純地用喉嚨來演唱。單純的喉部發聲一方面會讓演唱者很容易變得疲勞,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歌曲感情的表達,對演唱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2)演唱浪漫主義聲樂作品的換氣技巧。對于演唱時換氣的掌握,不光是存在于浪漫主義聲樂作品中,在很多歌曲演唱中都是十分講究的一個問題。在演唱浪漫主義聲樂作品時,同樣需要根據歌曲的風格來控制自己的換氣頻率。特別是浪漫主義后期的一些聲樂作品,以連綿不絕為歌曲的主要風格,對于演唱的換氣技巧要求就會更加嚴格,演唱這類歌曲經驗稍淺的人就經常容易出現中途斷氣的情況。一般來說,對于任何風格的作品演唱,都盡量以換氣間隔時間較長為宜,切忌演唱過程中過于頻繁的換氣。要讓換氣的頻率降低,關鍵在于演唱時氣息的把握,盡量以綿延不絕的方式運用氣息,不要在短時間內將氣息瞬間外泄出來。一般對氣息的掌握技巧需要演唱者天長日久地不斷改進與訓練,對氣息的轉換與節奏的變化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3)演唱浪漫主義聲樂作品的表情技巧。浪漫主義流派的聲樂作品通常都是以豐富的感情表現為主要風格的歌曲,演唱者要充分地將作曲家在作品中埋藏的感情表現出來,除了本身的唱腔技巧之外,還要對自己演唱時的表情有很好的把握。雖然聲樂作品更多的是帶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但在現場欣賞作品演唱的時候,演唱者所帶來的視覺感受同樣是人們所關注的。以不同的演唱表情來配合不同風格的歌曲,是完美地演繹一部作品的重要保證。
(4)演唱浪漫主義聲樂作品的感情技巧。演唱浪漫主義聲樂作品的感情技巧并不能完全算作演唱的專業技巧,因為感情技巧所指更多的是演唱者與作曲家感情上的溝通交流。在后來的演唱者演唱前輩作曲家所創作的歌曲時,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在感情的領悟與表達上難免會與作品本身有一定的差異。要將作品中蘊含的感情表現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豐富演唱者的知識儲備,對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作品特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能夠將演唱者自身代入作品的創作環境中,那么就能夠更加充分地體會到作曲家當時的創作感情,對歌曲的演唱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表現作品的時候也就能有更加適合的方式,避免出現感情上的偏差。參考文獻:
[1] 李媛媛.早期歌劇作品的演唱表現[D].西安音樂學院,2012.
[2] 張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特征及其演唱風格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3] 薛晶.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女高音精彩唱段的演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作者簡介:陳志紅(1975—),女,湖南耒陽人,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