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行業進入21世紀后發生了巨大變革,傳統設計從業人員的飽和與設計產業對新型跨界創新設計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長形成了突出對比。基于此,高職院校視覺傳達的課程教學應該著眼于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將多學科、多領域合作的跨界模式積極運用其中,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設計;跨界;教學2011年美國人杰里米·里夫金在自己的書中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1]的概念。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產業革命具有技術科學化、群體化、智能化、產業化的特征,這就促使當今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標準產生了新的變化。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高職教育在多年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體現出學生實踐能力強、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突出、適應企業要求快的特點。然而在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著部分學與用脫節的現象,特別是近年各高職院校大力發展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發展中出現諸多問題,如課程內容脫離實踐,教學設置不合理,企業對學生行業認知能力滿意度下降等,迫使我們需要對高職院校該專業在當今時代的發展做出冷靜的思考和決策。這不僅對視覺傳達專業的教學發展有實際指導作用,也有助于推動我國創意產業經濟的未來發展。視覺傳達專業的實質是一門采用多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創新設計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它以科學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以視覺傳達為形式,以信息傳播為目的,綜合運用現代科技的種種發明,通過設計作品表現并傳達出時代特點和豐富內涵。其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能源的推廣和產品材料的開發應用而不斷擴大,并與其他學科充分交叉,逐漸形成跨越多個學科的設計新領域。環顧國內的高職類視覺傳達教育,其人才培養模式長期以來仍是以傳統專業分類為依據的單一教育為主。學生接觸多學科跨界設計項目的機會較少,導致其知識結構守舊、單一、分裂,造成學生畢業后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嚴重脫軌,甚至影響就業后的繼續學習能力與轉型實用能力,不符合高職院校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備技術應用能力人才的教育目的。綜合當下社會對跨界創新人才的具體要求、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科特點,以及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等綜合情況,我們可在課程教學中嘗試如下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1建立以圍繞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群課程為教學內容
視覺傳達設計本身就是一個極為寬泛的命題,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當代數字傳播環境下,它的發展離不開學科間的跨界合作。高職類教育追求應用性和實用性,脫離這兩點高職教育則失去意義。因此,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核心便是圍繞數字智能、跨界合作的時代特征,建立起以視覺傳達為核心,多學科,多領域相交叉的專業群課程架構。專業群的設置首先可以是相互的,視覺傳達設計也可以作為別的專業的專業群成員之一而存在,這就能很好地綜合校內現有資源進行跨界教學。其次,視覺傳達的專業群還可以進行再細分,將與其相近的如工業設計、環藝設計等列為一級專業群,將跨學科的如營銷學、傳播學、市場學、心理學等列為二級專業群。此外,專業群還可以針對某一課題建立,如面向電子商務平臺的視覺傳達課題,則可以將企業形象識別系統設計、網頁設計、多媒體傳達設計、廣告設計、網絡與數據通信技術、電子商務原理以及決策等作為核心課程進行必修;將電子商務概論、經濟學、運籌學、統計學、網絡營銷學、現代企業運作、ERP與客戶關系管理等作為專業群課程進行選修,解決傳統課程中僅靠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單一培養模式。未來市場對視覺傳達專業人才的需求絕不僅是一張文憑,而是要具有綜合型特征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具備廣博的跨學科知識、技法以及扎實的基本功,才可能在相關學科之間交叉融合滲透的過程中建立起完整的視覺傳達設計體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予以實踐,建立起符合發展趨勢的教學課程內容。
2以多專業多學科融合的工作室平臺為教學方式
高職教育的辦學目的決定了其在教學過程中要緊緊的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很多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目的是讓學生在校能夠體會到企業的工作特性。工作室平臺教學方式的創立依據正是來源于此,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而將跨界合作機制運用其中。其特點在于以下幾處:首先是以視覺傳達專業師生為主體,同時吸納其他相關學科學生加入工作室平臺,共同學習研究與合作,打破以往設計教育中的單一孤立課程設置,如吸納計算機、信息工程等專業的學生,有助于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將學科向互聯網領域伸展;吸納經濟、金融類學生有助于將學科向商業領域伸展等。其次,采用學分分配制的方式,鼓勵其他專業學生參與到視覺傳達的學習中來,一定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同時通過工作室平臺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其自身專業背景,形成多學科下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的跨界融合,在教學中形成互融互通的合作實踐。再次,所形成的工作室平臺可再細分為各項目組,形成大中小型合作團隊,結合高職教育特點,采用企業操作模式,在教師帶領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應用型項目攻堅研究。大團隊可形成跨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機構,小團隊則可進行對某一個重點難點的攻克,旨在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拓展視覺傳達的領域,充分利用資源的共享、信息的傳遞和人員的協調。
3以交互設計的視覺傳達要求為教學方向
設計本身屬于應用型學科,它存在的根本意義在于服務社會與創造價值,這就決定了它一定會隨著時代的變革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化將成為未來設計領域的必經之路,“交互”將是設計的主旋律。從國外教育情況來看,以美國為例,羅德島設計學院、耶魯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加州藝術學院、卡內吉美隆大學等院校均已開設了各教育階段的交互設計專業。“簡單地說,交互設計是人工制品、環境和系統的行為,以及傳達這種行為的外形元素的設計與定義。”[2]視覺傳達作為交互設計的終端呈現領域,重要性不言而喻,毫無疑問將是這場設計革命的主戰場之一。目前,這個行業的企業人才旺盛需求開始逐步顯現,僅“智聯招聘”2011年的數據顯示,該行業的需求人次為12萬人,2012、2013均在此基礎上出現井噴態勢。而目前企業只能依賴傳統視覺專業的畢業生來培養人才,固有的傳統專業知識嚴重阻礙了新媒體下視覺傳達的研發和前進速度。甚至在一些高職院校,交互設計還停留在對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理解上。這與國家推廣高職教育的初衷是大相徑庭的。我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與社會需要,將視覺傳達專業的發展方向逐步引導到以交互設計為代表的未來設計趨勢上,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在繼承優秀的固有視覺傳達課程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改革與創新。
4以培養學生的設計管理統籌能力為教學創新
視覺傳達設計綜合性很強,其獨立分支包括廣告、包裝、展示、多媒體傳達、企業形象等,其延伸分支可涉及商業、金融、通訊、材料、心理等各領域。這就決定了“跨界”型人才將是這個行業的主體,而其中具有管理統籌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更將被視為核心人物。高職類教育固然是以應用動手為主,但也要避免只懂“手頭功夫”而忽略管理知識。一味地追求創新,不顧市場的反映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往往也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同樣,設計本身也是一個整合協調、謀劃統籌的系統過程,從預測、規劃、實施、指揮到掌控,各個環節緊緊相扣。目前的高職類設計教育對于管理方面的知識幾乎不作要求,專業課程與管理知識課程不成比例,學生對于“設計立項”“市場調研”“設計組織”“知識產權”等等缺乏關注,往往從一開始操作便畫地為牢。導致學生畢業后對企業的運行模式、經營目的和自身切入點毫無認識,延長了學生融入社會的時間,也為以后獨立創業設置了嚴重的障礙。跨界創新的機遇很多,但稍縱即逝。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能跟隨時代的腳步及時改變,就將被時代所淘汰。就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來看,高職院校的定位雖然較為明確,但具體教學方式卻千奇百怪。特別是藝術類高職院校,有些表面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實際還是走的傳統美院的道路,錯誤定位了學生的能力和市場的需求,不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的與要求。對于高職類的視覺傳達專業,我們要以時代趨勢為導向,市場需求為根本,學生實際情況為立足點,大膽創新,具有前瞻性的提升與改造教學環節,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跨界創新型人才。參考文獻:
[1] 里夫金(美).第三次工業革命[M].張體偉,孫豫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 庫珀(美).軟件觀念革命:交互設計精髓[M].詹劍鋒,張知非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27.作者簡介:張凱(1982—),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