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華
摘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現代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素質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我國服裝業面臨的新形勢,對高校服裝設計類課程的改革提出了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教學改革必須滲透到教學理念、內容、方法、手段、模式等方面,克服不利于創新性實用性人才培養的障礙,為學生構筑良好的實踐平臺。
關鍵詞: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現有的教學體系為依托,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的同時,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該如何培養與社會發展同步的學生,走出一條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根本上解決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低下,就業適應期太長的問題,是國內高校現需解決的迫切而實際的問題。
1目前我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的主要問題與現狀分析
(1)我國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這與學生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不相一致有很大的關系。服裝設計專業作為一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相比于其他專業而言,更要貼近產業的要求,且涉及的實踐環節較多,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和創新能力,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實踐能力,然而,國內高校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是學術性的灌溉式教學,注重理論教學,針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相當欠缺,這與市場需求的實踐能力強的實用性人才不相一致。
(2)設計類課程設置普遍缺乏培養學生應用技能的實踐環節。設計類課程的設置及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受到“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理論的指導性,忽略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條化,講述式、演示性教學方法多,生產性、工藝性、設計性、創新性實訓少,同時又受到時間及條件的限制,實踐性操作環節薄弱,阻礙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學生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從而導致供求錯位,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明顯,導致失業與空位的矛盾越來越大。
(3)專業協同設施不足,技術支持不夠。服裝設計作為一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需要與市場、產業結構密切結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裝裝飾性和時尚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教學過程中專業協同設施及技術支持嚴重不足。例如,大多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設施僅僅具備制作服裝的基本縫制設備,沒有比較完善的釘珠、燙鉆、繡花、印花等提高服裝審美和實用價值的服裝基礎工藝實驗室,局限了服裝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知識面的掌握比較單一,學生所學知識無法跟市場需求同步。
(4)設計類相關學科沒有進行整合式教學,理論、實訓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學生掌握的知識都比較孤立,不夠整體、全面,無法適應市場要求,導致“畢業即失業”或就業“適應期”太長的現象嚴重。學生應從市場產品設計要求入手,按企業要求進行款式、圖案設計以及其他特殊工藝設計及加工,營造真實的企業運營環境,整體全面地完成合格產品,把實踐教學貫穿整個專業知識學習過程,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工藝技能訓練相互合理銜接來保證專業技能綜合應用性的提高,提高學生的實際技能,縮短畢業生在工作后的“適應期”,變“畢業即失業”為“畢業即就業”,滿足企業用人的要求。
(5)課程考核評定標準不盡合理。服裝設計類課程考核評定標準比較單一,基本都是實行的單獨科目獨立考核形式,以代課老師獨自擔任審核評定工作,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師配置結構往往又缺乏“雙師型”教師,企業實際工作經驗不足,致使考核評價機制不盡合理。服裝設計是個整體的、規模較大的、典型的實踐能力比較強的專業,應以市場需求的全方位的實用性人才為依據,打破課程界限,建立校企協同式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
2服裝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思路與內容
當前中國服裝行業正處在待轉型時期,服裝設計專業的設計類課程改革要以實踐教學法為出發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為動力,以促進富有時代特征的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推廣。
(1)服裝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引入實踐性教學法是完善傳統教學法的突破口,教學過程中,應把學生看作是充滿活力的知識探索者而不是知識被動接受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進行主動的創造性學習,使學生多接觸社會、生產實踐方面的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2)結合實踐教學命題設計進行教學內容改革。課程內容實例化,對企業在線產品進行篩選,引入有實用價值、學生感興趣和根據企業實際在線生產產品而精心設計的“典型實例”,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實踐教學命題設計,以該“實例”設計方案中出現的問題為動力,以綜合實用能力培養為主線,逐步深入,全面展開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技能,將學校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生產要求相融合,工藝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把所學專業知識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協調理論知識與實操知識內容的銜接與穿插,相互合理銜接,確保實踐教學的科學性、綜合性及可操作性,滿足市場對教學上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的要求。
(3)加大服裝基礎工藝實驗室的建設,提高專業協同設施的配制。服裝設計專業學科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學校需要為其創造實踐平臺,服裝實驗室的建設,有利于擴充課堂以外的知識信息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更好地為服裝設計類課程教學服務,滿足服裝各種制作工藝的基本要求,營造實踐環境,促進教育理論、教育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
(4)設計類相關學科進行整合式教學,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與高校教學改革方向及研究成果有機結合,對服裝設計類課程體系進行重組,打破課程界限,采用全開放教學模式,構建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環節,考試方式和手段等,將市場需求及時介入到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命題設計,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實踐教學,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力度,對課程改革的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加入典型的實踐性綜合性題目,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綜合運用水平,同時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及學生企業實際工作經驗,提高教師實際操作技術能力。
3結束語
服裝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應轉變教學觀念,建立新的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新模式,針對服裝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協同設施,師資建設等方面探討與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技術技能性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參考文獻:
[1] 姚曉柏.加強高校實踐性教學管理之探析[Z].湖南女子學院.
[2] 馬成榮,徐麗華.校企合作模式研究[Z].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3] 孫曉軍.服裝實踐教學與企業互助合作途徑的研究[Z].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