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摘 要:該文運用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在實踐教學中所獲得的體驗,提出自己的建議。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轉變角色,創新教學方法,和學生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共同進步,促進教學改革。
關鍵詞:重建 新課程理念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c)-0167-01
一直以來,中職課堂教學都是教師“以我為中心”,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僅僅表現為:“教師問,學生答”,教學的形式就是簡單的三部曲:上課——提問——布置作業。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氣氛中的學習,讓學生感到窒息、厭煩、抵觸情緒嚴重,學生不愿看書,不愿做作業,甚至討厭老師;教師上課面對無動于衷的學生(有的埋頭玩手機,有的看小說等等)毫無辦法,感到心力交瘁。如何解決這種教學現狀,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師生是一種和諧、友好的關系。這是每個中職教師應該急待解決的問題。新課程倡導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友好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溝通的過程。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認為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鉆研理論,轉變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作為中職教師如果不及時補充新的理論知識,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就不能適應新教學改革要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傳統的教育只是強調認知,擯斥與學習活動相聯系的任何情感;他倡導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他要求在新的師生關系中,首先要求教師轉換角色,成為學生成長的促動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授者。其次,要求師生、生生之間要真誠、平等相處,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在教學過程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創新思維。而新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創造一種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灌輸和被灌輸的關系,是建立于溝通、合作、創造的以人為本的雙向交流關系。在優化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處于一種信任、理解的狀態,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對教學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2 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
2.1 良好的師德風范,贏得學生的尊重
作為一名教師,要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首先要具備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師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老師的形象,如:“有的老師對學生不理不睬,整堂課就是照本宣科;有的老師遇到不好好聽課的學生,會與學生發生沖撞,甚至對學生惡語中傷;有的老師對學生缺乏耐心,對學生的提問置之不理……”如果學生遇到這樣的老師,學生怎么會愿意聽講、對學習感興趣?所以要想把教學做好,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師德形象和對學生的尊重,才能受到學生的喜愛,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2.2 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和情感
現在中職學生,普遍都是“以我為中心”的90后,他們對任何事、任何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對家人、朋友、老師比較冷漠,不夠熱情,自己的情感也不善于表達;面對復雜的社會、家庭,他們缺乏辨別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會不同程度的受到傷害;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家人的關心和教育,與人溝通較少,甚至有的學生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是被學校淘汰的“差學生”。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學生,中職教師應該投入自己真正的感情;在生活中,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信任自己,愿意與老師交流、對話;老師要具有洞察學生心理變化的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精神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當教師和學生培養出相互信任的師生情感時,你會發現教學中學生的配合是那么自然和快樂,師生相互真誠交流,共享知識帶來的樂趣。
2.3 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中,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從技能型人才轉變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學生不僅要有專業技能,還要有獲取處理信息、與人溝通、合作、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教師是否完成好這項教學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首先,教師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合作者,傾聽學生的心聲;其次,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為學生指導就業方向,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人生經歷和社會現實問題,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和需求,引導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良好心態,對未來的崗位充滿信心,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老師的關心愛護和指導下,獲得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時,學生就會與老師形成一種朋友、親人的關系,這種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成長和強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
2.4 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師生合作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創新教法,學生參與教學,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轉變為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通過設計任務、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為師生合作提供平臺,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咨詢者,鼓勵、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對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學生不僅獲得專業技能和知識,同時與教師的關系也得到升華。
3 不斷學習,與學生成為共同學習的伙伴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教學的保證,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進步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教師的地位高于學生,教師對知識具有權威性;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不再僅僅是從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查詢到更廣泛的知識;教師在知識傳遞中的作用逐漸消減,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發揮的重要作用。未來的學生需要具備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掌握信息的能力,他們獲取的信息和知識有可能比教師還多,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學生的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未來的教師將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師生之間的教學過程是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真誠溝通的過程,在交互合作的氣氛中,各自生成或建構自己的知識。
4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改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學生為本,把尊重和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立足點,讓學生居于學習過程的中心,讓他們自由地探索真理,獲得他們認為有用的知識。師生之間的和睦、友好、信任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讓學生充分張揚自由的個性和培養學生獨立人格,讓學生具有積極、主動和創新精神,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史金霞.重建師生關系[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課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