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海
摘 要: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無論從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方面看,還是從閱讀教學論和閱讀認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好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從而為學生終生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222-01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讀書多的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比較敏捷,遣詞造句和寫作能力也較強。課堂上的閱讀必不可少,但課外閱讀也一樣重要。可許多學生對必讀的課本就已頗為厭煩,更不要說是課外閱讀了。近年來,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該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認識學習規律的引導和掌握學習方法的指導進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學法(即閱讀方法)指導有效途徑的探索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動力,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的性格活潑開朗,擅長模仿,喜歡得到他人的贊揚和認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他們的性格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師生之間的真誠對話與交流,為學生營造平等、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和話題創設情境,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使語文的閱讀教學充滿活力,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死記硬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讓其“暗中摸索”。要正確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系,整體感知,使他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二、培養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設法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教學中,教師幽默的語言是調節課堂氣氛的手段,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在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之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上,我們的教學,除了訓練學生“讀到位”、“邊讀邊想”之外,一是要善于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如唱讀、語速過緩、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適當進行圈點勾畫,以把握閱讀內容的重點、要點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難之處。三是要讓學生熟悉了解并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并逐步學會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擇不同的讀法。總之,學生“讀”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必然受益終身。
三、創造閱讀條件,鞏固學習方法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必須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揮而就。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大量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復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相關“例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以后的學習。教師通過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這樣,既揭示了規律,教會了方法,激發了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在學習中得到鞏固,在鞏固中得到提高。
四、加強閱讀訓練,鞏固學習成果
養兵不練兵,戰時難出征。在教學中,教師光教會學生一系列的所謂“方法”和“絕招”,不去引導學生加強訓練,同樣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作為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學生就算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也并不等于學會了閱讀。因為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化,成為系統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因此,語文學法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與學習策略的培養密切聯系,并把著眼點放在后者,注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掌握的閱讀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可見在新的語文標準下,朗讀已定位成閱讀教學的“熱點”。因此,面對新的形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一定要注意保證讀書時間、擴大朗讀訓練面、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精選練點,錘錘有聲、形式多樣,合理運用等這幾個方面。
總之,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學法指導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學生真正獲取知識的本領,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