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麗
摘 要:傳統的計算教學枯燥無味,新課程后熱鬧了形式,忽視了本質。所以只有“以學定教”,使教學真正觸動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呈現給學生利于建構的學習材料,選擇合適方法,促進學生發展。重實質,輕形式,才能求實效。
關鍵詞:必要性;以學定教;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11-01
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習準備、個性特點、發展潛能等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并依據學生的學業進步程度評價和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根本目的。新課改后,計算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大力創設生活情境,學生自主探究,熱鬧了課堂形式,忽視了計算實質,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是不盡人意。究竟問題出在哪兒呢?如何教學才會讓學生學得更扎實、有效呢?可以說以學定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定律。下面我就計算教學,談談如何體現以學定教。
一、體會學的意義,激發學習欲望
計算課作為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課程,卻受到冷落與排擠。很少教師公開課愿意上計算課,覺得上不出數學思想,未能發展學生思維。學生也覺得計算課最沒意思,而且現在不管小商小販還是科研工作者都用用計算機一按,全搞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計算課的重要性也就變得至關重要。
1、變大數字,產生學習筆算的需求
筆算例1:42÷2=,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等于21,想不通為何要筆算,最初會有點好奇,跟著學了兩步,寫完商后,有的就直接照抄被除數,有的看著如此復雜步驟就住筆觀望。從知識本身來看,這是高度抽象且邏輯性極強的知識。從學生角度來思考,明明很快就能口算出得數的題目,何必花那么多的精力去學習那么復雜的算式,用豎式計算也體現不出它的優勢。反正不管你老師怎么講,我就是不聽了。如何才能讓學生體驗到除法豎式計算的簡潔性呢?我建議在這里可以給學生設置障礙,讓學生體驗到口算和用小棒實物操作的局限性。激起學生內心的需求,從而激發學習動機。
2、改變教材呈現順序,體會筆算的步驟
教學的教不是學生適應教師,而因是以學定教。如何讓學生體驗到筆算除法的必要性呢?我改變了教材的呈現順序,先教學有余數除法,再過渡到整除。1、分蘋果活動,把20個蘋果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還乘幾個?2、用小圓片代替蘋果分一分。3、列橫式計算:20÷6=3(個)……2(個)4、加、減、乘都有豎式,除法也能用豎式計算嗎?與分蘋果活動相結合介紹除法豎式的意義: 5、生嘗試練習除法豎式:21÷5、13÷4、20÷4。從有余數到沒有余數,從一般到特殊,學生順利理解為什么被除數下面為什么還要再寫一個20,它不是簡單的照抄被除數而是計算分掉了幾個。
二、基于學情分析,課堂有的放矢
1、做好前測,在疑惑處提問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同分母相加減》前,我想了解本節課我究竟要在哪方面下功夫,通過前測后,我知道有18%的學生不教已會,有21%的學生通過畫圖能正確解決,61%的將分母和分子都相加了。那怎樣讓不懂的學生學會,讓已經會的學生在課上也有事可做。我在課上就設計不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并分別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在創設情境后,列出1/4+2/4=,先讓學生想計算策略,優等生能帶頭想出用直觀實物表示分數,教師再放手讓學生討論如何從圖上得出結果,這樣就連起先不會做的61%學生也學會解答了。
2、通過預習,在思維受阻處提問
筆算的方法是約定俗成的,因此沒必要讓學生猜測、探究。而應該在課前十分鐘內講解新授方法至關重要。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先預習,自學也是一種較重要的學習能力。不懂處做記號,以便上課提出探討。會了就試做,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時間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也充分感受到主體意識,學習更加積極、投入。因此,課堂上我力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再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上課思路,力求做到“以學定教”。
三、選擇合適方法,促進學生發展
在當今計算教學中,我們應該打破那種機械模式,應因材施教,以學定教,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努力減少教學內耗,促進學生個性潛能發揮。
1、當講則講,該探則探
為了避免過多無意義的接受式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共性的思維盲點進行有意義的教學。讓“教”案變成了“學”案。新課程以后我們很多教師怕講,喜歡探究,但往往是花了大半節課讓學生探究,然后把學生的探究成果一一否定,最后花10分鐘時間聽教師講標準的、書上的。如讓學生探究除法豎式怎么寫,學生絞盡腦汁創造出了許多寫法,最終還是聽教師從頭道來。如此探究只是課堂上多了一種形式探究教學。我認為新課程也應根據教學內容當講則講,該探則探。
2、算理與算法相結合
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時,幾乎全班學生都已經會計算,他們的算法多數是用表內口訣算,再添上0。既簡便又準確。但這節課所要承載得不僅僅如此,我就拔高了教學要求,理解算理,并滲透數學思想。在理解算理時,有用轉化思想轉化成表內除法的,也有用已學的乘法舊知進行遷移的,還有直觀的小棒演示幫助理解60除以3等于20。再通過類比推理到600除以3,6000除以3,也有實物直觀逐步抽象到數字。練習時發揮同伴作用,以“會”帶“不會”優生充當老師,把難懂的知識講給后進生聽,他會理解地更透徹,同時也能提高了他們表達能力。
對計算的所見、所思、所想,讓我更關注學生、更關注課堂的有效性。我覺得數學教學只有真正觸動了學生的內心需求、拔動了學生的心弦,呈現給學生利于建構的學習材料,重實質,輕形式,才能求實效。
參考文獻:
[1] 戴昌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