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欽
【內容摘要】新課程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文本欄目豐富活潑,主次分明,信息一致,功能各異。深入理解新課程理念,正確處理與應用各個文本欄目,對于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意義十分重要。
【關鍵詞】文本欄目 課程理念
相對于大綱版教材和96版課標教材,2004年后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通常簡稱為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從2004年開始實驗到現在全面使用已近十年,使用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經歷了一個探索——嘗試——適應——熟練的過程,目前大多基本定型。高中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在體例編排和呈現方式上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材有著根本性的區別,目標生成方式變原來以“學科體系為主導”為“能力發展為主導”,教學組織形式變原來以“教書過程為主線”為“學習過程為主線”,整個教材的內容結構以不同的文本欄目呈現出來,課文圖文并茂,語言簡明活潑,不同文本欄目都有著不同功能,對應著不同的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對各類不同的文本欄目的處理五花八門,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直接違背的做法大量存在,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類:
一、傳統式使用教材的文本欄目
一些老師不了解新課程實施的外在背景和真正意圖,無視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的區別,不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特別是一些中老年教師,習慣于穿新鞋走老路,對課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一視同仁,像對待傳統教科書一樣一絲不茍地“教教材”。他們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認為學生對所學內容都是一無所知,知識都應來自教師,來自教科書,所以面面俱到,逐句逐段講解課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課堂內容冗雜,教學形式單一,抱怨課時不足,課堂效率低下。
二、功利性使用教材的文本欄目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實際教學中對教材中的文本欄目做功利性處理的現象大量存在,凡與考試有關聯的就講就學,與高考關系不大的文字材料一律不用,斬頭去尾,自認為是“高效教學”。也即只要正文,不要輔助文,只要宋體字正文,不要仿宋體正文,只要知識原理,省略自主探究,要學生平時死記硬背,考試照搬照抄,完全無視能力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
三、機械化使用教材的文本欄目
實際教學中不敢越教材雷池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不明白教材只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文本,只會嚴格地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和結構進行教學,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敢對教材的滯后性內容進行調整補充,不愿耗費精力重新選舉新的探究性材料,不想結合本地實際開發“校本教材”。
四、放任型使用教材的文本欄目
也有一些年輕教師或者是一些比較趕潮流的老師,想到思想政治課需要革新,也嘗試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探究材料的選擇時,隨意性強,針對性不夠,準確性不到位。有的帶動和引領學生勉強,有的嘩眾取寵背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的根本就沒有可讀性和可教性,偏離了課本的主體內容,忽視了“雙基”的落實。
新教材的文本欄目主要由單元管涌圖、導言、框題、目題、活動導入、仿宋體正文、宋體正文、輔助文、單元綜合探究等組成,下面我們先重點了解新教材課文中正文和輔助文的分類、功能和對應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正文,既包括課本中的宋體字文本,也包括穿插其間的仿宋體字文本。其中正文中宋體字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本事實、基本結論做規范性表述,承載著教學內容、目標設置與評價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學中必須突出其主體內容地位,特別是加強對重難點的突破,引領學生重點解讀、理解和掌握。對這部分內容重視和處理一般沒有異議。
仿宋體正文主要是課本中虛線框內的內容,也包括每個單元后的綜合探究內容。主要功能是創設情境,為體驗教育提供平臺,為知識生成搭建載體,改變了原來政治課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的傳授,學生缺乏思考、體驗、感悟的氛圍和機會傾向。正文的仿宋體部分,本身也是內容目標的有機構成,是完整地實施教學和評價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還注重提供引領學生思考問題的路徑、運用資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釋各自想法的機會,是實施過程性目標的主要載體和環節。教學中必須靈活而有針對性地使用這部分文本欄目內容,要做到探究為教學主體內容服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綜合探究內容,應視為每個單元的實質性內容,它巧妙地把研究性學習活動引入課堂,引用到練習中,既深化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又推動了學生新型學習方式的建立,教師務必要重視,不能因為這部分內容與考試關系不大而一言帶過。
新課程教材中還設置了輔助文,除了正文之外的其它輔助學生自學,讓學生閱讀、擴充的文字內容為輔助文。輔助文原則上不屬于教師教學的內容。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輔助文主要有:“專家點評”、“相關鏈接”、“名詞點擊”等,《文化生活》以及《生活與哲學》的輔助文還分別增設了“文化名人”和“名言”等。輔助文的主要功能在于豐富教材的信息量,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同時關照到不同區域和不同學生的差異,為教師的多樣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選擇提供了可靠的素材。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更加靈活地處理,既可以讓學生自學,也可以在課堂上拿來作為達到教學目標的輔助手段。
新教材還普遍使用了引言、活動導入、綜合探究等豐富多樣的文本欄目,也淡化了“作業練習”,這樣編排就是要讓課本實現由“教本”向“學本”的轉變,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趨于獨立,最終擺脫對教師和書本的雙重依賴,成為學習上能夠自主、人格上能夠自立的人。
按照教材編寫委員會的意圖,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努力去改變現狀,力求在使用新教材時更能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逐步規范我們的教學行為,以期更好完成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
(一)進一步明確新教材文體編排的客觀依據
不同于傳統教材從概念、定義入手引出觀點、原理,新課程教材遵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對于缺乏實際生活閱歷的中學生來說,總是從一個個具體的生活情景入手。教材中的宋體正文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是主要屬于理性認識,仿宋體正文即“探究活動”內容主要提供事實材料、舉例分析、提出問題,屬于感性材料,兩者關系密切,都是學生應當掌握的內容。從認知角度看,屬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相關鏈接、專家點評、名詞點擊等輔助文中,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認識。還有大量圖片、漫畫等感性知識材料,這些都改變了原先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的推導式的編法。實踐證明,遵循認知規律的課堂生機勃勃,學生感受加強,課后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明顯提高,其實就是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發展型教育的特點”。
(二)進一步強化過程性評價
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相比,是一門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它不僅擔任著對學生的教學工作,更是擔任著學生的德育工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要求,“采取多種學習評價方式”“把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新教材在每個框題的第三目都設置了情景回歸的內容,除了進一步闡明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原理外,還具有提高學生素質、尋求與學生情感共鳴的功能,這正是思想政治德育功能的重要體現。政治教師要用好這部分內容,就應在平時多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結合這一內容,采用課堂發言、撰寫論文或隨筆、做讀書筆記等,甚至可以結合學生在班集體中的行為表現,給予中肯的精致的評價,全面、客觀地記錄和描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狀況,這些都有利于讓學生重視學以致用,重視言行一致,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發展。
(三)進一步開發新課程資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規定,教師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要發揮主體作用,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利用課程資源,有效實現特色開發。教師既可以完全根據教材的設計進行教學,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補充其它活動內容或采取其他的方式。由于思想政治課本本身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難免會有滯后性,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更新其中的內容,力求使用最新的素材,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對于仿宋體正文,更是要靈活運用課本的現有資源,對一些比較容易理解或是探究內容太多的探究活動,可以省去或精選其中經典的材料,而對于一些會讓學生產生混亂、模糊和懷疑的觀點、原理,則應通過實際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經歷中留下深刻印象,對于教材中時效性不強、沖擊力不大的探究材料應作調整和擴展,盡量多創設有震撼力的情景材料讓學生去體驗。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開發和使用其他更為廣泛的課程資源,各種多媒體資料、網絡課件,本地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都可以成為豐富學生的眼界和閱歷的生動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
(四)進一步理解新課程理念
相對于傳統教材而言,人教版的思想政治新教材注重“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讓教材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凸顯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更加關注教育對象,關注他們的成長環境和自身需要,關注他們的個性差異和階段特點,關注他們的知識能力和價值取向,真正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遵循學生感悟所應經歷的思維路徑,領悟教材體例編寫和設置所鋪就的教學與學習軌道的路基。思路決定出路,理念引領行動。文體編排、過程評價、課程資源的變化只是表皮,只有教師深入理解新課程理念,并富有智慧地去實施,才會有真正意義的新課程。
【參考文獻】
[1] 傅道春. 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
[2] 程振響、吳永軍. 課程教學理念與實踐引領,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
[3] 至少非. 新科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
[4] 高玉華. 1992年以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研究.
[5] 朱明光、藍維. 思想政治學科教育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