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燕
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場所都可以稱之為環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已經無處不在,在這個前提下,環境教育決定了后代對保護環境的認知,是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現在環境教育并沒有成為一個教育科目,更沒有一個專門的研究體系,這種情況下如何推廣環境教育就成為了一個研究課題。
地理教育是初中的基礎課程之一,而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有相互聯系的地方,因此,將環境教育融入到地理教育中就成為了一種可供研究的方法。
一、初中地理的基本理念對環境教育的指導性
課程理念是對課程指向性的一種理性認識,它能科學的說明一個課程的前進方向,因此,要想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教育中,就必須掌握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
1.地理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
地理課程在內容選擇、課程實施上都主張“回到生活”,它的內容包括人口、資源、可持續發展等,這些內容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在教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環境和環境問題,讓學生覺得地理學科的學習對解釋身邊的現象有很大幫助。這一理念給環境教育的指向就是要求學生提高綜合環境素質的培養,重點關注學生世界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的養成。
2.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和評測機制
地理的學習漸漸由教材向活動轉變,這能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它對環境教育的指向性體現在要求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親身進行考察、調查和實驗,以此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重視,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地理的評測機制不僅針對學習結果,還要針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這對環境教育的指導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和審美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3.地理教育多變的形式與手段
地理教育具有開放性特點,能有效克服學習中遇到的時間空間不足等問題,這一理念對環境教育的指導性在于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開放的地理教育中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地理教育還應用到現代化信息技術,具有情景虛擬化、資源全球化、學習自主化等特點,這對環境教育的指導性表現在利用計算機虛擬的特點進行環境模擬,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環境教育。
二、初中地理與環境教育的相關性
1.在內容上
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地理教育關于地形和氣候的知識,而環境教育中有影響環境的因素。因此,在學習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的時候,可以學習它們對環境形成的影響。又比如地理教育中有對人口資源的介紹,那么在學習環境教育的時候,就能將人對環境的依賴或者人對環境的影響與之結合起來。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一致性。
2.在目標和方法上
地理教育講究活動和互動,意義在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而環境教育也講究體驗和實踐,兩者有很強的互通性。比如,在學習《天氣和氣候》的時候,地理教育就要求學生走進自然,去親身體會氣候的變化,而在環境教育中,同樣需要學生進行親身體驗,感受環境的變化,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互通的,都是要求學生進行親身實踐,達到了解知識,培養實踐認知的目的。
3.從情感上
地理教育除了使學生獲得知識外,還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人文關懷,這也與環境教育相吻合。比如,在學習《人口與資源》時,地理教育可以讓學生獲知人口增長與資源衰竭的關系,同時也教導學生保護資源,而在環境教育中,對環境的保護更是重點教授目標,能讓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熱愛環境的人文關懷。兩者在情感上的互通,決定了二者能夠相輔相成,達到互相滲透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教育幫助環境教育目的的達成
初中地理教育中有很多活動是環境教育中需要完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育能夠幫助達成環境教育的目的。比如,地理活動中有“針對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這個活動在環境教育中可以表現為“針對特殊環境下的自救演習”,兩者的一致性,決定了在地理活動教育的同時能夠進行環境教育,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又比如,在地理教育中會涉及如“召開人口問題討論會”之類的交流會,在討論之時會涉及到環境對人口的影響,這就對環境問題也進行了討論。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初中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地理教育的同時進行環境教育,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還能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思想,這說明環境教育滲透入初中地理教育是可行的。
結語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依靠,它包括空氣、水、資源等等,而空氣、水和資源在地理中無處不在,也正是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因素。因此,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有著很強的相關性,無論在內容,教學方式和情感培養上,兩者都能做到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教育中,不僅可以豐富地理學習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獲得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世界觀、社會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對國家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