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琴
說明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切實轉變說明文教學的方式、方法,堅持立足于文本,從品讀語言文字,朗讀體味情感,關注作者表達,加強遷移運用等方面進行實踐,力求說明文教學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還原其語文本色。
一、品讀語言,凸顯語文特點
說明文講求科學,用詞精當,語言準確,是很好的語言范本。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說明文體裁特點的優勢,把其精確的語言挖掘出來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仔細咀嚼,讓說明文的教學富有語言之美。例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文中這樣描寫:“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我讓學生刪去 “只有”進行咀嚼品評:句子中的 “只有”能刪掉嗎?為什么?學生通過品讀得到結論:“只有”說明人類活動的范圍非常小,更容易引起人們對地球的關注,是不能刪掉的。這樣的引導,使學生在讀懂句子的同時,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二、朗讀感悟,體味豐富情感
語文新課標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說明文除了達成知識目標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光輝。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說明文時要著力挖掘說明文的情感,帶領學生朗讀感悟。《趙州橋》雖是說明性課文,但語言準確、簡練,飽含了作者的贊美之情。通過指名讀、同桌互讀、分角色讀、引讀等多種形式地讀,讓說明文教學的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充分激發學生對趙州橋的贊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見,在說明文的教學中同樣應以朗讀為主要的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們要用多樣的朗讀形式調動學生的情感因子,引領學生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體味到文本蘊含的豐富情感。
三、關注表達,體現語言特色
說明文教學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對內容的理解上,老師必須根據各年段學生的學習能力,細讀文本,發現表達的精準和妙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不僅知道文章在說明什么,還應該知曉作者是怎么來說明的。這樣的語言學習才會是有效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才會更多。
說明文重點段落中豐富的詞句值得比較、體會。例如,《秦兵馬俑》第二自然段語言準確、生動形象,很能體現說明文特色,是個重點段落。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進行探討:這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什么,抓住了其什么特點,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在教師引導學生斟詞酌句、品味文章語言特色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到作者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這樣可以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通過這一自然段的學習,學生既明白了說明文必須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又感悟到了語言規范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如何運用各種說明方法去規范生動地表達,可謂一箭三雕。
四、遷移運用,優化語言實踐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習得語言的主陣地,說明文教學也不例外。讓學生把文章中習得的表達方法和表達技巧,適時地遷移,有效地進行仿寫訓練,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恐龍》是三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知識性的說明文,第二自然段具體介紹了恐龍的外形特點,其中梁龍的特點是身體很長。可抓住“二十多米”“一架移動的吊橋”等語句,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用確切的數字、恰當的打比方比籠統、泛泛地說明事物,更直觀形象,更有說服力,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領悟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恐龍模型,引導學生仿照課文寫梁龍的方法,也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描寫一下其他恐龍的外形特點,把讀和寫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讀中學寫,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拓展閱讀,培養探究能力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不斷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語文素養。說明文一般介紹的都是科普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延伸拓展的空間,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培養探究能力。例如,在引導學生學完《跟蹤臺風的衛星》一課之后,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還想了解、探索有關衛星的哪些知識。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許多富有思考探究價值的問題:太空中還有哪些衛星,他們有什么作用,衛星是如何在太空工作的,如果他們發生了故障,該怎么排除……在學生明確了探究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選擇自己最想探究的一兩個問題,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相關書籍,也可以提供一些資料或者書目供學生參考閱讀。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收集相關資料、處理信息,并進行整理分析,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閱讀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說明文的語言魅力是獨特的,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教師要始終有著強烈的“語文味意識”,以“語文”的方式去挖掘說明文中蘊含的語文因素,讓它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還原其語文的本色。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宜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