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琪
摘要:在這篇文章中,首先在引言部分應用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的“最后七分鐘”比喻,引出對于SNS發展的研究。通過對其定義、理論依據的了解,來展開對其發展歷程的探討。再結合其收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針對國內SNS發展的弊端,最終提出幾點相關的建議,希望能夠對于國內SNS網站的發展有些幫助。
關鍵詞:社會網絡系統 盈利模式 收入模式 發展策略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逐漸普及化、平民化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新興而占據互聯網主導地位的社會網絡系統(SNS),它的發展前景分析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并希望能夠在其中獲得一席之地。就像在中國社會網絡系統發展的早期,海內、校內、億聚等在互聯網市場爭殺拼斗一樣。而也正是基于國外社會網絡系統的迅猛發展和重大成果,使人忍不住想要了解社會網絡系統的發展歷程、盈利模式及未來前景。
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有一個著名的“最后7分鐘”比喻:
“如果人類的歷史共有100萬年,假設這等于一天。
1天=100萬年;1小時=41666.67年;1秒鐘=11.57年。
那么這一天中,人類文明的進展如下:
晚上9點33分,出現了原始語言(10萬年前);
晚上11點,出現了正式語言(4萬年前);
晚上11點53分,出現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發明了西方活字印刷術(1450年);
午夜前5秒,電視首次公開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電子計算機、晶體管、人造衛星問世(分別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說:“這一天的前23個小時,人類傳播史上幾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發展都集中在這一天的最后7分鐘。”
正是這最后7分鐘譜寫了人類歷史的黃金時期,而午夜前的最后3秒卻翻開了人類邁進信息化社會的新篇章。
通過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了解到,近些年來,互聯網的發展是如何的瘋狂。而瘋狂的背后,必然隱藏著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根基不穩。所以說,世界上互聯網的發展乃至于到了國內的互聯網發展,都有著營養不良、快速盲目冒進之后的弊病。而本文的研究意義正在于此。希望通過對SNS發展歷程的了解,以及SNS發展的分析和未來的預測,及早發現弊病并做好預防,使得SNS能夠更加穩健的發展。同時,通過對其商業模式的探究與SNS網站商業模式、傳統商業模式的優劣分析,對其未來的盈利有更好的建議,使得國內SNS的發展能夠平穩并快速的前進。
1 SNS概念及內涵
1.1 SNS概念
SNS(Social Networking System)是“社交網絡系統”的簡稱。在互聯網領域,SNS包括三層含義:
①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化網絡服務或社會性網絡服務。
②社交軟件(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③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綜上分析,可知SNS主要是指通過提供互聯網應用服務,進而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
1.2 SNS的理論基礎
SNS直譯為社會網絡系統,從內涵上講就是社會性網絡社區,是指個人的社交網絡在網絡上的再現。它的理論依據是“六度分隔理論”和“150 法則”。
1.2.1 “六度空間”理論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Stanley Mailgram)在1967年的時候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的具體要求是:隨機將一套連鎖信件(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發送給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每個收信人根據信中的要求,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到信后依次進行傳遞。最終,經過五、六個步驟后,大部分信都能送達該股票經紀人。這就是著名的“連鎖信件實驗”。
通過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可知,一個新的理論擺在人們面前: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 separation)。該理論的內容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間隔的人數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陌生人,你最多通過六個人就可以相互認識。這些為社會網絡系統(Social Networking System)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 150法則
“150 法則”指的是將人群控制在150 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3 SNS的內涵
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通過SNS平臺就可以建立聯系,通過網絡可以輕松認識“朋友的朋友”,進一步擴大社交圈,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最終形成大型的社會化網絡。受六度分隔理論的影響,進而產生SNS,同時促使其發展。在功能方面,通過朋友的朋友,SNS能夠幫助用戶加入感興趣的圈子,進一步對自己的人脈進行不斷的擴張,在需要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得到人脈關系網中的幫助。在社交行為方面,SNS可以將現實世界人們的行為轉移到互聯網上,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加復雜的關系鏈。通常情況下,用戶聯系的人主要是和自己或者朋友比較熟悉的人,其人際圈子的規模,當遇到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時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并且通過關注可以對人際關系進行維持。在技術方面,基于個人的網絡,SNS采用點對點技術提供基礎服務。利用分布式軟件進行編程,并統籌安排分散在各地的個人電腦,同時賦予這些電子設備強大的能力,相對于服務器來說上述電子設備是非常渺小的。
社交網絡將互聯網上形成的社會網絡視為一種新興的網絡社區,致力于其成員關系的建立和維護,它具有用戶真實性和用戶自主性的顯著特點。
1.4 SNS社交網絡的功能
1.4.1 分享功能
SNS可以實現以愛好、教育背景等為區分標志的集群分類,從而提高SNS信息的針對性與服務性,可以使各種信息能夠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迅速傳播,促進資源的分享與應用。
1.4.2 社交功能
人際關系的建設往往是SNS網絡最大的社交功能,以身份驗證為前提的人際關系真實可靠,真誠度高,能夠有效拓展朋友圈,發展人脈資源。
1.4.3 歸屬功能
SNS社交網站除了可以及時獲得各種信息、擴大生活社交圈外,它所構建的平臺,則是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和公眾需求相結合的網絡平臺,使得個體得到整個群體的認可。比如我們經常所說的群組。
1.4.4 娛樂功能
SNS社交網絡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文化、教育及娛樂資源,可以組織大眾在線活動,通過分享及傳遞,提高用戶的參與度、滿意度,增進友誼,提高自我的成就感。比如開心網上的各種小游戲。
2 SNS的發展歷程
2.1 SNS萌芽階段
1997年以后,代表性網站:“六度空間”(Six Degrees.com)。
2.2 SNS開創階段
2003年至2004年,代表性網站:“摯友網”(Friend-
ster.com)。
2.3 SNS發展階段
2004年前后,代表性網站:2003年9月“聚友網”(MySpace.com)以及國內的QQ空間(Q-zone.com)。
2.4 SNS爆發階段
2004到2006年,Facebook的迅猛發展以及國內的“校內網”(后更名為“人人網”)。
2.5 SNS蓬勃階段
2007年前后,“莞爾”(twitter.com)厚積薄發。同期代表網站還有國內的“開心網”。
通過分析SNS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SNS網的發展過程:實名→關系→渠道→應用→盈利。實現用戶之間的關系需要以實名制為前提,在早期的時候,主要突出實名的概念,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校內網形成有效的用戶關系奠定基礎,實現校內市場的統一;形成傳播渠道需要以關系為前提:用戶關系為后來獲得開心網游戲渠道提供幫助,并且導入MSN關系,為網站的爭車位和好友買賣的有效傳播創造了機會;傳播網站的引用需要以渠道為前提:有效的站內和站外傳播渠道將會為SNS社會化應用提供傳播渠道,有效的把企業服務和用戶需求進行連接。
3 結束語
SNS在不久的將來會進入全面社會化應用時期,通過真實的用戶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形成的渠道,結合SNS平臺,可以為企業、用戶等提高完善的服務。人們的生活方式將會徹底改變,就像人們傳統的郵寄信件被電子郵件改變一樣。
參考文獻:
[1]李曉娥.SNS社交網站信息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J].媒體時代,2011(04).
[2]杜文華.SNS社交網站發展進程中的中國式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
[3]范如國.制度社會網絡系統的網絡彈性及演化特征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