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顧名思義,老師的職責應該是向其學生傳授道理,解決困惑。現今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定義如下是這樣的,即受社會委托,以在學校中對學生身心施加特定影響,把其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為職責的專業人員,是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因此又根據不同的傳授內容對教師作具體劃分,如:武術教師、英語教師、體育教師等。而今,我們會經常提到教師,老師,他們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教師”是一類傳授知識技能的人的集合,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職業;“老師”則是具體的人,從事教育的人,教師的具體個體。
【關鍵詞】教育模式 應試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29-02
今天,我想談論的主題并不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關于什么是教師啊,教師的職責啊,教師對人類發展的進步意義啊,我真正想說的是當今這種教育模式對培養人才的影響,具體包括這種模式可以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等。
作為一名教學經驗相對豐富的數學教師,我對于教育存在一些淺顯的看法。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更應該給學生為人處世方面的指導教育而非僅僅是教會學生諸如函數的性質,三角函數的公式轉化,求導數之類的問題,如若只做出后者所述的行為,那么毫無疑問其教出來的學生幾乎一個個都只是把頭埋在書里的“機械人才”,就算是學習了數學原理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我也敢說學生離開了課本,離開了練習題,在生活中根本不會運用到他們這么多年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這樣,即使學生次次數學拿高分又能怎樣,又能對他們的成長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幫助呢?當然,我在這里僅是針對我所教授的數學領域發表看法,我相信學生在其他的學習領域也是一樣,如果一味的接收信息不思考,不與老師交流溝通,同時老師也不發揮其應該發揮的功能作用,這樣一反一復下來,老師所傳授的東西實用價值不高,學生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學到什么實用的東西。我之所以說這么多,都是在論述一件事,這就是當今中國大多數教育采用的手段——應試教育。
所謂應試教育,不言而喻,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老師本著每節課45分鐘講完應該講的內容的原則對學生進行講授課程,而學生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地奮筆疾書,記下老師所講述的每一個細節,我所說的自然是針對一些學習態度好上進認真的學生。這些學生記完筆記后最多在考試前加以復習,平時大多不看,更不要說去思考去提問了,這也就是中國式教育所落后的地方,也就是與英美等教育發達的國家所不能相提并論之處。在這里我援引一下美國的一個例子來說明上述問題: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很多所高中,一個班有45個學生左右,每節課也是只有一個老師,但與我們一般看來不同的地方是,那里的老師通常一節課只上20分鐘到2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留給學生自行思考,更令人訝異的是,在那兒老師不用點到,檢查作業,平時測驗等方式考核學生,也不采取一些強制手段給學生布置任務并劃定最后期限,與一些懲罰措施相比更多的采取獎勵措施。比如會對于一些提出深度問題,進行創新項目研究的學生加以嘉獎激勵,不過什么都不做不完成作業也不會致使考試不及格或是請家長的狀況,這在中國簡直是十分罕見的事。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那里的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十分高,他們的問題很多想法也很多,同樣也敢于質疑老師所說的內容,他們可以稱作是有思想的學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不愿意了解為何所以然的中國傳統學生,當然在此我也不排除的確存在一些積極探索追求真知的學生們,我所提到的只是一個大體的教育狀況。
在這樣一種單向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們缺乏自己的想法,沒有過多的追求,只追求分數,在他們的認知里認真聽講好好背書就能考高分,考了高分就能上好大學,上了好大學就有光明的前途。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我不知道是孩子們過于單純還是他們所接觸的世界太狹小。其實真的認真聽講好好背書就可以考高分了嗎?那為什么不是所有這樣做的人都能夠讀的了清華北大呢?如果上了好大學就真的可以有好的前途嗎?那為什么從北大出來的所謂高材生也有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做搬運工呢?看待問題我們不能眼光如此狹隘,我們不能僅僅認為很多事憑借時間精力的消耗就有好的結果,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方法。這是一個很普通很平凡的詞語,但是它所包含的卻是無窮的智慧。關于這種方法的具體問題我待會兒再詳談。既然說到這種應試教育,我還想提一下的是在中國不同的省份也是存在差異的。大家都知道河北有所了不得的高中也就是衡水中學,那是一所傳奇的學校,學生每天五點多起床十二點強制睡覺,課業負擔十分沉重,假期也十分短暫,可謂是封閉式教育的“典范”。的確,這樣的結果是每年一百多人上清華北大,全班一本,這與我所在的高中那寥寥無幾的人數確實相差甚遠,但是我們長遠一點的想,帶有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想,那一百多人是否今后都有大出息呢?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然我國各個領域杰出的人才都是河北的了。我沒有任何貶損衡水這種教育的意思,反而覺得自身實在無法與之相比,只是我們應該尋求更加有效更加正確的方法來培養真正的社會人才非學習機器。
有問題就要有方法解決啊,對于這樣的在我眼中并不那么好的應試教育來說,我希望它能有所改變,因此我也就我的想法給出如下建議:首先,作為傳授知識的老師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應該一改往常只顧傳輸知識不管學生具體問題的方式,多提問題,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余地。還要在學習之余,加強跟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溝通,給與學生生活上的指導與幫助,提供一些對他們未來發展有利的建議;其次,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學生,也要改變傳統的只顧接受老師所教的知識的狀況,要多加提問多加探索,培養開闊的視野與求知的思維,不能僅僅滿足于已有的知識,也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要敢于挑戰權威突破權威,我相信不管是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是對于知識的完善更新都是有很大益處的;最后,作為提供教育環境的主體代言者——學校,應該多多開展承辦一些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為他們進入社會提供必要的經驗幫助,也為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進步采取一些獎勵措施等。
不過,我不得不給自己潑一盆冷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鐵杵成針,也非一日之功,這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支持,最重要的作為應試教育下的我們——一個如此龐大的教師與學生群體,要有一種改變的意識,要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狀態,學習歐美,發展自身,我們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我們是為了為國家培養人才有所建樹,我們是為了為社會貢獻力量發展進步,我們是為了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