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素英
【課題項目】本文為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歷史課程PBL智慧導向實踐研究》(第130902266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33-02
PBL問題為本的教學設計,是為實現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培養學生靈活掌握歷史知識、形成學科思維能力和開啟智慧。在此,以人教版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
步驟1:圖片對比,導入本課
春秋戰國是戰亂的動蕩時代,中國文化卻奏起了輝煌樂章。
PPT出示圖片:
問題:兩組圖片的人物分別屬于什么時期?哪個國家?
由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
教師:兩千多年前,古希臘雅典涌現出眾多大思想家。同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各思想派別分別從本階級利益出發,提出不同治國主張,也涌現出諸多的大思想家,并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圖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問題,運用已學知識對比聯系、整合中外歷史,下啟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從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東西方的先哲開始學習本課。
步驟2:分組學習,活動建構
教師:請根據必修一知識,分組思考是哪些因素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學生討論交流。
第一組:激烈的兼并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社會生活格局,文化傳播的規模日盛,多因素的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
第二組: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裂變,將原本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來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爭霸事業使諸侯對人才渴求,更大為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一個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對中華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產生深刻影響。
第三組: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尚未建立統一的觀念。學術環境寬松活潑,使文化人有可能進行獨立的、富于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從而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四組:······
教師:正如同學們所說的,是種種條件的聚合,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創造了一種千載難逢的契機,“百家爭鳴”應運而生。
PPT出示表格:
教師:“百家”只是諸子蜂起、學派林立的文化現象的一種概說。同學們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分別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個主要學派,每個同學就自己組對應學派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最好能與自己的課外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每一組活動后進行小結,在別的學習小組回答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傾聽;他們回答不全面或回答錯誤的地方,進行補充、指正,甚至詰難、批駁,注意取長補短。
問題1:什么是百家爭鳴?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
問題2:“諸子百家”中對當時和后世影響較為深遠的思想流派有哪些?他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主要觀點是什么?他們的思想與他們所處社會的歷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會階層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根據表格和問題,分組學習,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儒、道、墨、法、兵等各家思想流派,爭相發表不同的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活動簡要建構本課主要知識結構,運用表格和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和學生已有學習經驗,進行有效閱讀;基于小組合作討論,既能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又能學會交流合作,還能夠學會表達、傾聽與說服別人的方式方法,并且有利于健全學生尊重他人的人格態度,使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成為一種建筑在活動建構基礎上的升華過程。
步驟3:創設情景,突破重點
儒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極大地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思想文化的發展,成為世界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分組活動簡要建構本課知識結構后,還需要深入探究以突破本課重點。由于社會地位、思考方式和學統承繼上的差異,先秦諸子在學派風格上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PPT出示:
問題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文10000多字,其中“仁”字出現了100多次。請指出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含義是什么?應該遵循什么途徑來做到它?
問題2:核心思想運用到治國上,孔子提出什么主張?它和“仁”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孔子試圖以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對今天塑造理想人格,構建“和諧社會”富有啟迪;主張“為政以德”影響今天“依法治國”、“依德治國”的理念。孔子強調“仁”,是想通過和諧人際關系來穩定社會秩序。但春秋是個紛亂時期,僅僅依靠愛心是不行的,所以,孔子還強調“禮”。
PPT出示:
問題1:孔子主張的“禮”實質上是什么?孔子主張怎樣實現“禮”?
問題2:“仁”和“禮”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討論和解決問題。
教師:孔子“克己復禮”的目的,是通過對人的規范,最終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從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恢復宗法制、分封制的秩序和規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實現。孔子想了什么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PPT出示:
問題1: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貢獻是什么?材料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在當時有何意義?
問題2:請從我校“誠敬”的校訓以及日常教學說說孔子教育思想。
問題3: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可在當時他的思想受到統治者重視了嗎?為什么?
問題4:后來的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孔子的影響是否僅僅對中國而言?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問題,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式對話教學、注重人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孔子主張通過禮儀教化建立一個和諧、繁榮的國家,這些思想在當時未受重視,但后經孟子、荀子等人的發展改造,在戰國“諸子百家”中成為蔚然大宗。
PPT出示:
問題1:圖中三位思想家分別是誰?在儒學形成過程中,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的思想主張有何異同?
問題2:“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統治者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大家所熟知的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學生閱讀材料,根據所知知識思考、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諸子中與儒學并駕齊驅的一大流派。
PPT出示:
問題:圖中人物是誰?他可能代表哪個社會階層的利益?又有哪些典故能夠反映他的辯證思想?
PPT出示:
問題:圖中人物的思想對戰國七雄里哪一國的影響最為深遠?為什么?
PPT出示:
問題:圖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與“仁者,愛人”有什么區別?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學生根據材料和所知知識,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正是“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景,突破重點。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論語》等相關材料,來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學生學習過的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識以及熟悉的學校生活展開討論,明白孔子對后世以及世界的影響;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教師適時恰當地引導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導學作用;通過材料、系列問題與探究,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與學生對話論道,深層解讀百家爭鳴。
步驟4:拓展延伸,認識感悟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國文明的內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許是通稱為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和文學、思想方面的文化遺產。”李澤厚先生曾說:“即使廣大農民并不讀孔子的書,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積淀在他們的行為規范、觀念模式、思維方法等意識和無意識底層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東西。”
教師:本課我們一起感悟了大師們在激烈的思想交鋒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那么“百家爭鳴”在中國歷史上到底產生了怎樣深遠的歷史影響呢?
問題1:你認為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對現代中國仍具有借鑒意義?
問題2:如果你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你會拜諸子百家中哪個人為師?請闡明理由。
問題3:請大家各抒己見,談一談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學生討論交流,或認真傾聽,或暢所欲言,回答問題。
教師:一定的文化就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以人為本的思想境界,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勉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拓展延伸部分問題探究,以調動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及創新性思維因素,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于興趣盎然間進一步認識諸子百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感悟其學術思想的現實意義。
結束語:就課程目標本教學設計體現知識不是由外部灌輸的,也不是由學生內部自發生成的,而是在問題探究活動中逐漸形成的,知識的建構是由探究者自己圍攏著問題自主完成的。PBL教學設計需要認真思考:為什么設計這些問題探究學習,不用可以嗎?實施問題探究,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如何點撥引導?如何把全班教學、分組合作與個人自學、教師引導結合起來?如何引導學生學會交往、傾聽、表達,提高整體學習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體驗感受也很重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學生,以學生知識背景為基礎,以學生為本創設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堂探究問題,以促進學生習得一定的知識,并使理解能力、創新思維觀念和能力、態度與修養有所轉化和提升,才能使歷史學習為啟迪智慧營造廣闊的自由空間。
參考文獻:
[1]朱漢國,陳輝:《高中歷史教師專業能力必修》,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69頁。
[2]張元:《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考》,《歷史教學》2012年第8期(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