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艾留吾扎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41-02
“老師,我怎么樣復習才可以在高考中拿最高分?”
我經常碰到學生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說:“誰都想拿最高分,說說你的優勢在哪里?”
“我從小學開始漢語學得非常好!”
“我認識好多漢字。”
“我的口語水平很高,和漢族人交流沒問題。”
“我的老師交給我不少猜答案的技巧。”
我告訴他們,這些“優勢”對考試有幫助,但是它們都不是取得好成績的根本保證。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漢語學得好,漢字認識得多不等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能夠明白一句話的真正含義,能夠搞清楚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系,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口語水平高不等于漢語水平高。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漢族人上到小學畢業就不上學了,另一個漢族人是高中畢業,他們的母語都是漢語,說得都很流利,但你一定同意我的看法,那個高中畢業的人的漢語水平比那個小學畢業的人的高。我從來不反對老師們教考試技巧,但是如果漢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不高,水平不夠,學了多少技巧都是沒有用的。
那我的目的是高三的廣大考生能在第一輪高考總復習中抓基礎知識,將基礎打牢。在高中漢語新課改的形式下,詞語的積累與強化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切實加強學生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今天,重視詞語的積累,將對學生起著積極的作用。學生掌握詞語的過程就是掌握概念的過程,正確靈活的掌握了概念,才能有靈活的思維。因此在詞語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詞語,擴大詞匯量,就成了漢語教師在新課改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思維是至關重要。
漢語“積累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學好漢語在不斷進行的漢語言文字,詞匯,句子,文段,文學,文法及文化常識的知識和素材積累的同時,進行漢語學習方法和生活的積累的學習。這種“積累學習”是一種目的的學習,它包含漢語知識和漢語學習習慣兩個積累層次,尤其強調學生有意識培養學習習慣,增強自己學習漢語的條件的學習。漢語學習離不開漢語基礎知識的收獲。“積累學習”對學習漢語來說非常重要,語言積累的豐富了,就能提高寫作水平,漢語能力也就增強了。
那么說什么,寫什么?其實說的都是自己的積累。離開了積累,說,寫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學好漢語必須強調“積累學習”。一提到積累學習,有人就想到了死記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書袋子和書呆子,好像強調了積累,就一定會阻礙學生的靈性和創造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一種機械認識論。“積累學習”,它是一種能力取向,具有多層次性。尤其是高中階段,“積累學習”的能力取向性主要強調積累習慣的培養。“積累學習”的多層次性主要就積累的內容而言,既包括字詞句篇等語言素材,又包括聽說讀寫等語言經驗。
漢語教學要多一點腳踏實地,少一點形式主義。高中學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字的積累,詞的積累,名言名篇的積累,言語方法的積累,生活言語的積累。漢語學習除了通過筆記做好課文詞語積累外,高中生更要突出對鮮活詞匯和成語的積累。許多人抱怨現在高中生詞匯貧乏,語言干癟,尤其是高考作文,語言乏味,令人生厭者甚多。其根本原因就是詞匯積累不夠。
因此,積累知識應該是需要漢語教學常抓不懈的。漢語教師可利用這部分詞語及解釋因材施教,自行設計詞語練習題,如:構成詞組,常用詞語搭配,造句等,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達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目的。
漢語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對漢語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漢語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漢語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漢語
漠視漢語的學生表現為對漢語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漢語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漢語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漢語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漢語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政史地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漢語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對學習漢語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漢語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漢語學習失去了信心。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他們還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漢語學科的特點。漢語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漢語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漢語,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
三、調控措施
1.變漢語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高中學生學習漢語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我想,漢語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漢語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以上是我的一些收獲和實踐經驗,但還有許多不足,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讓不愛學習漢語的學生漸漸地喜歡上漢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