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47-01
課程,作為學校教育這個系統中的“軟件”,是最重要、最繁雜的教育問題之一。教育實踐是以課程可成為軸心展開的。[1]語文課程作為我國學生的必修課程,對我國語文教學能否順利展開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校更加全面、系統、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2]但語文課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地方顯得不那么合適。
一、語文課堂缺少創新元素,沒有很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推進,許多教師對原有的課堂做了很大的改進,但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教師不得不控制有限的課堂時間,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學生發言的機會減少,即使學生有機會回答問題,很多情況下也是按照老師的提示組織答案。
在傳統“滿堂灌”的影響下,許多教師的課堂略顯呆板和單調。如有的課思路很清晰,講解很透徹,卻忽視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老師對上節課布置的作文滔滔不絕地講著,缺少與學生交流、互動,不顧及學生的感受,大大影響了講課效果。
山東省自主命題以來,按照國家教育大綱命題,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3]其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閱讀和作文課堂也可以創新。
作文課堂可以大膽突破 “學生寫作、老師批閱、老師講解”陳舊模式,發掘新穎的作文課堂,如有效教學、情景教學等創新思維,能夠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寫作熱情。立意是寫作的重要環節,學生的立意角度有所差別,可以開設討論課,把課堂放給學生,讓學生對作文題目及立意角度進行討論,確定哪類立意較為合適,哪類不太貼切;中學寫作注重素材積累,許多老師會安排專門課程,讓學生自由閱讀,這不失為一種素材積累的方法,但卻花費大量時間,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降低了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對好的素材進行交流,時間充足的話,可以辦成朗誦比賽,訓練學生的誦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完成作文后,可以先讓學生交換評閱,采用小組合作、師生互助的方式找出文章的優缺點,培養鑒賞文章的能力,讓學生做老師,真正懂得什么樣的文章是優秀的文章,什么樣的文章存在不足之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寫作的領悟;多媒體教學不失為好的教學方式,我喜歡在課堂上播放小視頻,讓學生通過這種新穎方式概括視頻內容、提煉立意角度并尋找相應寫作素材,也喜歡和學生做素材接龍游戲,看看誰找的素材更多更貼切。
二、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對學生所起作用不夠明顯
作業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如今很多作業都是為了提高成績。這種作業布置方法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但語文學習如果僅僅關注成績,忽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就偏離了語文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語文教學要強調語文對學生的全面教育意義,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更要突出語文的教育意義。
針對語文作業的問題,可以突破傳統的作業模式,拓展作業形式。語文是由聽說讀寫多個部分組成,作業布置可以兼顧這幾部分。如讓學生針對某一話題準備演講稿演講,或對某一現象進行辯論。這類活動不僅提升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加強學生對資料的組織利用能力,還能夠在演講和辯論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且這種新穎的作業形式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祥林嫂、孔乙己、周樸園等作品中的經典人物,可讓表演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更好地熟悉作品和人物形象。在課程安排比較輕松時,老師可以布置讓學生預習的作業,上課學生當老師,站上講臺給大家講課,這類作業能夠激勵學生更好地完成。這樣的作業系統能夠更加幫助兒童更清楚地了解教學目標,幫助兒童達到自我框架。[3]
三、語文課堂文學性重視不夠,學生文學修養易被忽視
王土榮和卜廷才等多位老師對語文教學文學性缺失的問題進行了批評,指出當今語文課堂文學教育理念薄弱、文學教育途徑單一、文學教育方法機械。現在許多中小學老師,文學知識極為匱乏,課堂上很少給學生補充文學知識,不利于學生文學修養的提高。轉念一想,老師的確負有很大責任,但當前教育的責任也不可推卸。學校對老師的評價體系,學生成績占了極大比重。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取得好的業績,在有限的課堂上一味地跟著教案走,許多與課文相關的文學知識不會加以補充學習。這種功利化日漸顯現的教學狀況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針對文學性缺失的現象,教師要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儲備文學知識,體現新課標“學會尊重、理解和容納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多元文化”的精神,[4]同時,減少將“功利”思想帶進課堂;可以設置專門的文學課堂,給學生補充大量的文學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搜集資料,將相關文學知識講給大家聽。學校要改變教師評價標準,減少學生成績在評價中所占比重,提高教師課堂創新成果、學生評價等在評價體系中所占地位。其實,歸根到底,還是要逐步改變教育模式,去粗取精,對現行語文高考形式進行改革。
四、高考考查方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高考語文的考查方式有其合理之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許多語文教師的課堂都是以高考為中心展開的,這樣的教育理念導致了課堂文學知識缺失、教育“功利化”明顯、學生語文素養不高等問題。語文是由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組成,語文課程設置,不僅僅是要學生加強高考題型的學習,還要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個人素質,塑造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學生。
高考語文應從聽說讀寫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考查,可以借鑒英語考試經驗,加強對學生聽力的訓練,這類考試可以通過播放大篇幅文章,讓學生回答問題,訓練學生通過對話快速找尋答案的能力,為現實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談話內容打下基礎。對于“說”和“讀”,可以借鑒大學期間的普通話測試形式,“說”重點考查學生的交流能力,給學生話題,在有限時間內談論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對話交流的能力。“讀”側重對字、詞、句、文的朗讀,考查學生普通話的水平,以此督促學生加強普通話的訓練。為了考試的公平原則,也可采取機考的形式。“寫”的內容有很多,除了如今考試中就有的對基礎知識、閱讀、寫作等的考查,也可以增加對文學知識的考查,有許多城市中考就有名家名作的考題,高考更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考查。語文注重自身的教育意義,所以,高考語文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對學生加強心靈教育,以此來減少社會功利主義對學生的污染。“寫”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考查,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是語文教學自始至終不可忽視的角度,往簡單里說,就是提高語文試卷卷面分,督促學生更好地練字。往復雜說,推動學校書法課程的開設,不論毛筆字還是硬筆字,都要歸入考試范圍。這個過程也許會很漫長,評判的公平性也值得我們深思,但,漢字及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忽視。“寫”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寫作,2011新課標加大了對寫作的重視程度,高考可采取多個寫作題目選做的方式,體裁也應該更加開放,小說詩歌可以出現在高考寫作中。這樣設置更加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6]
語文課程在不斷發展,許多先進教育思想被逐漸運用到語文課程及教學實踐之中,推動者語文課程的發展。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逐漸被新的理論研究所解決,語文課程必將在今后的發展中吸收國內外更多的積極因素,也將會有更為明顯的進步。語文在與時俱進,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發展,每一位語文教育者都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學習,為語文教學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任志鴻.高考高手[M].北京:知識出版社,2012.
[3]倪文錦.語文考試論[M].昆明: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4]鄭國民.語文課程改革研究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陳惠虹. 論蒙臺梭利體系之感覺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2006.
[6]潘慶玉.科學主義語文教育觀的評析[J].山東教育科研,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