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66-02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呂叔湘先生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這里的“活”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而后遷移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好學樂學。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一點,他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巧設導入,調動興趣。
一堂課好比一部電影,課前導語則是這部電影的序幕。好的導語可以一下子吸引學生,產生先聲奪人的效果。它的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但總原則是要從學生自身實際和教學內容出發,抓住學生的內心世界,吸引學生的眼球,撥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最佳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
比如:我在講朱自清的《背影》時,就用了這樣的導語“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做子女的對這種感情體會到了沒?同學們想一想,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這種感情是從父母的言語神情中透露,還是隱含在某個動作、身體形態中?”這樣一來,學生會有感而發、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
又如在學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時,先由歌曲《新鴛鴦蝴蝶夢》,導入,讓學生競猜這歌詞改自那首詩。設計這樣的開關,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全神貫注地進入學習的狀況,進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樣學《蒹葭》也可由歌曲《在水一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現在的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等心理特點,而現代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把文字、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資源整合在一起,教師就要善于抓住并運用這一特點,營造學習氛圍,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高爾基的《海燕》時,就可在學生聽范讀過程中,用多媒體展現陰云密布的畫面、海燕搏擊海浪的畫面……聲情并茂、圖文并進,給學生以新鮮、真實、感動的感覺,這樣能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沉悶氛圍,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他們聚精會神地盯著大屏幕,若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接著再讓學生嘗試朗誦《海燕》,學生定會躍躍欲試。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就成為必然。
還有上《藤野先生》一課,教師可以聯系國內國際形勢、熱點新聞,如對釣魚島的爭端,作一簡要展示和評述,這既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愛國熱情,又撥動了學生的思想,精神亢奮,學習激情也隨之提升。
三、創設情境,寓教于趣。
教師教學設計的每一環節都是想讓學生參與進來,只有學生想參與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有了學習的動機和學習欲望時,課堂教學效果才會明顯提高。
如《皇帝的新裝》主要通過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在導完新課后,就請同學在預習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或上臺表演,學生根據預習的感悟,充分發揮,把人物語言、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樣一來,學生在歡笑之余,分析其中蘊含深意就輕松多了。
還有《核舟記》中有“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要讓學生分清“左”“右”,可以讓一張桌子的2個人,一個扮演東坡,一個扮演魯直。學生在歡笑中掌握了知識,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另外,語文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我們還可以聯系其它學科知識,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講到《大自然語言》中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因素緯度、經度差異的例子時,帶個地球儀到班級,讓學生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從中查找例子中城市的地理位置,感悟文章內容;講到文言文中語法知識,聯系到英語的語法;學到《天凈沙·秋思》,讓同學畫一幅畫來體現文章的意境;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可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把詞背了下來……這樣通過啟發貫通,學生在愉快中接受了有關的知識。
四、質疑問難,以疑激趣。
學習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古人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如果學生一味地以教師觀點、書本內容、名家分析為唯一的學習準則,那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何開發?比如:在授《臥看牽牛織女星》中“俯首貼耳”一詞,課前預習提示上的“貼”為“貝”字旁,而文中出現時“貼”已為“帖”,這是編者失誤,還是另有原因?經過一番爭論后,才知“貼”也可作“帖”,二者皆可。這樣,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來了,久而久之,也會養成咬文嚼字的習慣,提高語言的能力。
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思想上的火花,創造條件,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他們才覺得上課更有意思。像《春》文中有這么一句“小草青得逼你的眼”,這個“逼”字怎么講呢?我采取了由學生到自己的“倉庫”里去找儲存的辦法。我說:“你們記憶中去搜尋學過的一首詩,這詩里有一句是講青‘逼到了你的眼前。來,看誰找得快。”學生都開動腦筋,思維快的同學很快會想到《書湖陰先生壁》里有一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我贊揚了答對問題的同學,聽的人也自豪,進而會觸動大家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
一方面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積極的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學文。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另一方面,我覺得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需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教育觀,摒棄陳舊的教育模式。現在的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親其師則信其道”。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應該有一定的魅力來吸引學生,也就是說老師在業務上要有真功夫,能用優美的語言把那艱深難懂的東西變為甘泉,還要能和學生“打成一片”。課堂上是師生,課外則是朋友。讓學生愿意親近你。這樣,從情感上,自己所敬愛的老師授的這門課,不學好,說得過去嗎?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多注意聯系學生實際,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教“活”課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只有這樣,課才能上得生動活潑,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以培養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