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77-01
中學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最好的德育、美育教材,語文教學對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十分關鍵。語文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在他們的心靈里播下健康發展的種子。筆者認為語文課堂中應滲透德育教育,讓德育回歸生活,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
在一次送教下鄉活動中,筆者有幸執教《皇帝的新裝》一文。《皇帝的新裝》是中學語文課文中的傳統篇目,是一篇童話故事。
這篇課文成功地運用了想象、夸張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窮奢極欲而又昏庸虛偽的皇帝形象,以他受騙出丑的詼諧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昏庸、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熱情地贊美了說真話的孩子。故事以新裝為線索,情節發展是“愛新裝——織新裝——看新裝——試新裝——展新裝——揭新裝——議新裝”。巧于用“騙”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豐富人物形象,組織故事結構,構筑了一個由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的扭曲、怪異、不可思議的社會怪圈。引出了荒唐可笑的語言、動作,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內心的矛盾揭示人物的靈魂,使人們看到他們的本質。
接到送教下鄉的任務,筆者一遍遍地研讀課文,參考教參及教研組其他老師建議,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初步設計了一份教案。總的來說有導入、走進作者、檢查預習、整體感知、分析人物形象、精讀探究、拓展訓練、教師寄語這幾個模塊。這堂課以提問的方法,重點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是故事情節;二是分析人物形象。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以教師寄語結束全文,告訴學生做人的道理。
在拓展訓練環節中,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說真話,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果你當時在皇帝游行的現場,會怎樣做?試結合生活經驗,討論一下有關說真話的話題。(當筆者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一下子安靜了,隨后,一個個學生舉起了手。)
學生一致認為:人人都可能有說謊話的時候,不管是故意的,還是善意的;不管是成心的,還是違心的;不管是對上還是對下,多是為了趨利避害,保護自己。假使自己當時在皇帝游行的現場,多半也是隨波逐流,不敢說真話。因為在大多數意見一致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意見即使是正確的也很難堅持。
聽到這些觀點,筆者認為學生的確讀懂了文章。就在這時,一雙手仍然舉著,學生說:“老師,我理解那些說假話的人。我認為假如我是那個老大臣,我也會那樣說,因為不但我要為自己負責,還要為自己周圍的人負責,我不能因為我一時的沖動,找來禍患。說真話是需要勇氣的,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犧牲太大,我想我會說假話。我贊同老大臣的做法。”
筆者怔住了,該如何評價?該如何引導?
當然,很快筆者作了簡單的小結,讓課堂進入正軌。這一堂課的教學環節走完了,可是筆者的思索才剛剛開始。
課后筆者仔細閱讀文章。拋開私心雜念,走進文本,究竟在這一篇童話中會讀出什么?今天的課堂究竟怎么了?
筆者明白了,離開現實生活教孩子學會誠實,教孩子做人。這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脫離了生活,我們何談教育?脫離了生活,我們的德育有價值嗎?
第二次教本節內容,筆者鼓勵學生說自己的真心話,讓學生勇敢大膽的進行角色互換,學生很快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生1說:“只有小孩子可以說實話。”
筆者問道:“為什么?”
學1說:“當時腐敗的社會,大人都明白只能通過說假話才能保全自身。小孩不知道這個道理。”
筆者追問:“怎樣的社會?”
生2說: “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昏庸、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誰說實話,在所有的人眼里反而是整個社會的另類。”
筆者問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
生3說:“人都是被社會害的。”
筆者問:“你愿意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嗎?”
學生使勁的搖頭。
筆者追問“那我們怎么做才能擺脫這樣的社會?”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
生4說:“大家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
生5說:“我沒有辦法改變別人,先改變的自己的觀點。在生活中努力說真話。”
生6說:“通過努力,使我們這個小環境變的純潔。”
水到渠成,學生真的懂得了:作為一個人,要敢于正視現實,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誠信缺失現象嚴重,創建一個文明、誠信、和諧的社會大環境,尤為重要,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
筆者通過本次《皇帝的新裝》的再次教授,真正體會到了德育來源于生活,德育就是為新的生活做準備。教學應緊密聯系生活,只有從改變學生的生活入手,才能讓德育不斷發展。
避免《皇帝的新裝》的鬧劇上演,讓德育回歸生活,以快樂起步,結出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