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草
【摘要】近年來,為了順應全世界課改潮流,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國際課改的大趨勢提出了一項重大舉措:“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走進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適應國家和時代需求的人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重要思想作為航標,以“培養人”作為教育宗旨開展各項改革舉措。
語文作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學科,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質的提高,在重視課堂常規學習之外還應做到聽、說、讀、寫并重,走出課堂,向外延伸,走出大語文學習之路。
閱讀能力在人的一生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時時在閱讀,人生處處是閱讀。上網是閱讀,看電視是閱讀,購物需要閱讀,乘車需要閱讀,看病需要閱讀……衣食住行無一能離開閱讀,這足見閱讀在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課外閱讀 閱讀實踐 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87-01
一、課外閱讀與中學生素質發展
(一)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2000年9月《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向全國50個城市的中學師生發出近萬份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如下:學生中,無聊時才讀課外書的占43.2%,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占28.7%,極少進行課外閱讀的占3.6%;家長中,反對孩子課外閱讀的占33.2%,不干涉孩子課外閱讀的占8.5%;教師中,認為課外閱讀本身無礙、但學生不宜在學習階段為此分心的占61.2%,同意孩子閱讀部分優秀課外讀物的占30.9%,認為課外閱讀對學生沒有益處的占7.9%。大量數據表明了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容樂觀。此外,學生閱讀量少、閱讀面窄、閱讀內容不夠純正健康等一系列問題,成為擺在師生面前的一道鴻溝。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路上,推動課外閱讀的健康有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二)閱讀與人的素質發展關系密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廣泛有效的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學生的思路,擴大學生的視野,提升鑒賞的水平。廣大一線教師應重視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的閱讀實踐,引導學生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二、中學生課外閱讀探索與實踐
(一)如何培養閱讀興趣
1.理論依據。
德國當代杰出的哲學家哈馬貝斯把人類的興趣總分為三個層面,其中,“解放興趣”位于其理論的最上層。他認為“解放興趣”的核心是對主體進行“權力賦予”——整合“自主”和“責任”。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實踐中,應大膽解放學生的心靈,使閱讀者的主體意識得以生發,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一段時間后進行整合“自主”與“責任”,真正明白“自我”在“閱讀”這一領域內的“權力賦予”。
2.貼近現實生活,激發閱讀興趣。
高中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雙重巨變的特殊時期,他們渴望他人的理解、尊重,他們渴求對世界和他人的了解和探索。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應著重引導其關注時代發展的脈搏、主流文化的方向、國內外重大事件的透視,讓閱讀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與學生的興趣相融為一。比如組織學生以釣魚島、黃巖島等系列事件為中心進行閱讀,也可以將這些內容與習近平主席夫婦的外事活動、米歇爾訪華等系列事件進行比較分析閱讀,培養學生從國內到世界、從微觀到宏觀、從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到全球經濟一體化戰略等多層面進行綜合分析,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選擇合適內容,提升廣泛興趣。
除了上述現實層面的內容外,由于高中生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古今中外很多名著也很適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閱覽室的資源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也可以讓學生在課間活動或者午休等時間在班級讀書角進行閱讀交流。培養學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既不占用課堂時間,也不浪費課余生活。
還有一些閱讀內容是很多教師和家長一直避而不談的,那就是有關青春期心理和生理衛生知識的內容。其實學生在兩性方面的興趣可以通過適當的引導,轉移到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上來。教師可以有選擇有針對性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這類文章,幫助學生們形成更為正確的人生觀、戀愛觀、友誼觀等,引導高中生走上身心健康發展之路。
(二)如何開展閱讀實踐
1.閱讀的分類和方法。
閱讀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心智活動,如果以閱讀目的作為標準來進行分類,閱讀方法可分為搜索瀏覽性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鑒賞評價性閱讀、創造活用性閱讀、消遣娛樂性閱讀。如果根據閱讀能力來分類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積累性閱讀階段、理解性閱讀階段、鑒賞性閱讀階段、創造性閱讀階段。課外閱讀取法于課內,用之于課外,學生應該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閱讀個體,靈活多樣地選擇閱讀方法。
2.閱讀個體的差異。
閱讀個體間存在明顯差異,這是一個所有教師都必須正視和面對的現實問題。每個個體的閱讀基礎、閱讀方法和領悟能力都存在客觀的差異,同樣的材料于甲適合精讀,于乙適合略讀,于丙可以進行積累性閱讀,于丁則可以進行創作性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一定要在細致調研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分層指導、個體指點,以期共同提高、全面推進。
3.讀多少、何時讀、如何讀的相關問題。
《中國中學百科全書·語文卷》里對課外閱讀的定義為“語文課堂訓練之外的各種獨立閱讀活動。它是課堂閱讀的補充和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的必要的組成部分。”課外閱讀引進課堂并不等于課程化,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有課外閱讀的指導計劃和閱讀目標。
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閱讀量要達到150萬字。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之余學生僅依靠雙休日或假期很難達到最低課外閱讀量的要求。所以,高中生要“擠”時間讀,課內讀、課外讀、課間讀、空閑讀、節假日讀、寒暑假讀,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應當求慢、求穩、求實、求恒。“恒”字當頭,學生的閱讀實踐、師的監督檢查以及家長的鼓勵配合,三者都不可松懈,只有緊密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學生在進行閱讀實踐時,需要注意“筆隨心行”的閱讀方法。即在閱讀時有所讀、有所思、有所寫。如果只讀不寫,閱讀的內容往往成了過眼云煙,在腦海中杳無蹤影。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自主的把自己的感受、觀點、收獲在書中或紙上作眉批、評論,或是做摘抄和整理,然后進行自我回味或互相交流,讓這些閱讀所得成為一份耐人回味的絕美的精神佳肴。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盧勤, 王杏村. 中國中學生百科全書(語文)[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