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華
【摘要】讀寫結合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教學策略。本文結合具體課例,闡述如何把握文本特點,找準讀寫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有效語言訓練的方法。
【關鍵詞】讀寫結合 仿“法” 補“白” 悟“情”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01-01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在這句中,葉圣陶先生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閱讀和寫作的密切關系,這也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新課標不僅強調在課內外閱讀中進行語言和習作素材的積累,還提倡對積累的運用,抓住契機及時進行寫作指導和訓練。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發揮文本對寫作的引領作用,巧妙穿插有效的練筆,切實深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要真正實現讀寫結合的價值,提升語言文字訓練的實效,我們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發掘讀寫結合點,仿文本之“法”
語文教材是語言知識和語言現象的載體,是學生極好的范文。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表達方式的吸納和遷移。引領學生學習文本典型的句式、段落結構、遣詞造句等,進行遷移、延伸和創造。
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我覺得“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的“冒出來”用詞十分準確,于是,我就引導學生運用換詞的方法,體會“冒出來”一詞的巧妙之處。通過引導,學生就明白到“冒出來”一詞寫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擠擠的,荷花必須用力向上長,才能長出來。因此,這個詞用得十分的準確。在學生的寫作中,他就會潛移默化地運用上一些好的詞語。
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四段。雖然這段話只有4句話,第一句總寫了西沙群島魚很多,然后再介紹有各種各樣的魚。這種先總的介紹,再分別具體介紹的段落對于剛步入寫作的小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示范性。于是教學到這,我讓學生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由談談讀了這一段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你覺得哪里寫得好。有的學生說到:“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讓我們覺得魚確實很多。”有的學生說到:“課文里還用上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感覺魚的樣子就在我們面前。”于是我趁熱打鐵:現在我也想請你們來試一試,觀察一下我們學校花壇里的小菊花,看看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狀、顏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開了,多么美麗呀!”為總句,按照觀察順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體地說一說。學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這種總分式的段落表達形式已經在孩子們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難關不攻自破。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是注重文章的首尾照應。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啟發學生找出首尾照應的句子,充分地讀,認真體會首尾照應的寫法,然后運用作者這種方法。
每個文本,如果都能破解其最具特點的一“法”,讓學生模仿運用,長此以往,范文中獨特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方式就會在學生的心頭生根、發芽,開出美麗的語言之花。
二、優化讀寫結合點,補文本之“白”
小學語文教材非常重視讀寫能力的培養,從內容到形式為發展學生的語言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點,運用重組課文語言的形式,給予學生讀寫語言實踐活動。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語文是幫助學生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對文本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練習、運用上下功夫。教師要創設多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所學的語言經常得到抒寫。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事,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從中,我們感受到了兒子阿曼達身處逆境仍執著堅定的信念。這里,沒有關于阿曼達的細致描寫,我就可以因勢利導,請學生想象當時他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從而具體展現阿曼達的堅強。這樣的練習,既能讓學生更深地感悟主題,又是一次有效的人物描寫訓練。
又如《窮人》一課,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后,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么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了第三個環節:鼓勵學生對課文的結局進行大膽想象和創造。我先舉行《窮人》續寫交流會,先讓他們進行小組的交流,說說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怎樣的。然后讓他們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下一段精彩而又富有個性的續寫,使文本的情節得到進一步延伸,更深切感悟到了窮人善良高貴的品質。
三、創設讀寫結合點,悟文本之“情”
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文本也融入著人們豐富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情感色彩比較濃重的文本,一旦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便會形成巨大的“情感磁場”。作為教師,必須穿透語言表層深入文本,洞悉文本的“動情點”,去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引領他們真正完成與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達到心靈與心靈之間的自然契合。
《媽媽的愛》是一首滿懷深情的詩歌,用孩子的口吻寫出了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也抒發了孩子對媽媽的愛。在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母愛,體會母愛,感悟母愛。如第二小節是寫媽媽為“我”送傘,教學時我相機問學生: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媽媽就不怕雨淋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體驗來閱讀,使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和文本進行對話。
因此在學完這篇課文后,很多同學都沉浸在濃濃的親情中,此時我趁機問學生: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來比喻媽媽的愛?為什么?然后課件出示:媽媽的愛是______。學生文思泉涌,暢所欲言,比喻真是豐富多彩:一束陽光、一杯清涼的水、一堵擋風的墻、一雙結實的臂膀……最后再讓他們動筆來寫一節小詩。
這一練筆的設計,有效地觸動了學生的情思,引領學生走進了文本,從而使學生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母愛,對母愛的體會和親情的感悟也更到位了。
如果說閱讀是采花,那么寫作便是釀蜜。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挖掘文本資源,找準讀寫的結合點,拓展學生語言訓練的空間,千方百計讓學生動起筆來。相信只要智慧地把握讀和寫兩者結合的藝術,定能讓學生行走在廣闊的語言訓練場上,收獲一路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