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66-01
“多媒體技術”這個“老”問題,最近又在我校引起議論高潮。因為我校將在年底引進班班多媒體設備,使得我校的多媒體教學設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多媒體設備不僅僅是讓數學課堂有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此刻本人有股舊題重談的沖動。
我們知道,傳統的課堂教學是黑板、粉筆和教師機械的灌輸,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簡單交流,學生學習起來吃力,教學活動也顯得枯燥乏味。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手段。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聲像信號,使學習活動更加富有樂趣,在學習中學生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感官得到多方面的刺激,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且讓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個雙向的、平等的交流平臺,它使教師、多個學生主體間圍繞共同問題進行協作、討論和對話成為可能,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別化教學和學習成為可能,促進了教學目標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
新課標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可見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應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事物有著天生的親切感。多媒體技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復雜抽象的認識活動變得簡單而直觀,從而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簡單的數據整理”這節課時,本來這節課的內容是相當抽象和枯燥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設計了一個環節,首先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設計了小熊在森林里舉行生日宴會,3只猴子、2只松鼠和4只小鹿等許多動物前來祝賀的情境。這時提出一個問題:“誰能夠把前來祝賀生日的這些動物和動物的只數整理在一個表格里,使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都有哪幾種動物前來祝賀,分別有幾只?”學生思考一會兒,很快就整理成這樣的內容:
這樣就把抽象的知識和生動的情境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數據進行整理的興趣和欲望。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他認為教師不必將各種規則、定律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創造合適的條件,提出大量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再創造”出各種運算法則,或者發現規律。教學實踐證明:有些內容靠靜態的實物、圖畫和詳盡的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教師若能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直觀的電教手段,創設動態化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地營造學生研究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例如教學“相遇應用題”,首先用多媒體計算機出示一幅兩人同時從兩地直對行走的情景圖,通過演示兩人行走的方向,讓學生認識兩人就是相對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運動軌跡,然后重點演示兩人從兩地同時相對而行的情景,先閃動兩人走過的路程,接著閃動相距的路程,直到變為一點,揭示這種現象就是“相遇”這個概念。最后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回顧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的情境,并思考問題:(1)從出發到相遇兩人走過的路程與兩人相距的路程有什么關系?(2)相遇時兩人走過的路程和與兩地相距的路程有什么關系?這樣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直觀展示兩人出發到相遇的全過程,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研究、探索新知的熱情。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重視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思想。數學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概念、定理、法則等現成的知識,還包括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充分觀察、分析、聯想,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親自體驗如何做數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優勢,把圖片情境由靜態變成動態,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如:在教學一年級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時,為了突破重、難點,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先出示3捆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8根小棒表示28,整捆的與整捆的對齊,單根與單根的對齊,接下來演示把10根單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學生明白滿十進一的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四、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而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帶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形象逼真地再現知識產生,形成過程和學生探求知識的學習過程、思維過程,把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為什么把車輪設計成圓形的這一問題時,利用動畫模擬小猴駕駛汽車的車輪分別是方的、橢圓的、圓的三種情況。教師及時進行誘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選擇乘坐哪一輛車舒服?哪輛車不舒服?為什么?由于創設了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的情境體驗,學生對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也為發展創新思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斷再現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和展開學生探求新知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識,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掌握了思維的方法,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只是教學方法的某種改進,更是教學觀念的一次革命,因為它始終調動著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而最終實現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當然,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取代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的作用,只能用它作為我們的教學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劉芳主編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中國和平出版社
[2]張維忠 楊曉宏 薛榮《現代信息技術及其對課程發展的影響》 《電化教育研究》
[3]《課件大師》II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4]蔡漪菲 《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小學數學教育》
[5]王宏《小學數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