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77-01
我國高中生物教學有重視備課的好傳統,但許多老師往往都是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課中按部就班地按照現成的教學設計方案來上課,較少關注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狀態。正如葉瀾教授指出的:“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完全成為教師活動的配角,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趣味的生物課變得機械、刻板與程式化,這不得不說是我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缺憾。
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步達成了一種共識: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完成活動的一片天地,課堂教學應當以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出現。我們要站在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用課堂動態生成的理念重新看待生物課堂教學,建立嶄新的課堂教學觀念。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設計方案進行,而是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內容不斷地碰撞出火花,學習需求、方向不斷地修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激情,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從而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生物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進步,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得到了飛躍發展,師生都能感覺到受益匪淺。這種生成的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生物教學的理想境界。
生物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方式的成功實施,需要制定和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就此,本人結合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自己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結合具體教學實例,談談生物課堂教學的指向性策略。
一、目標指向策略
評價一堂課的好壞優劣,首先要考慮的是課堂教學目標。當然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應當是動態生成的,但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又不能完全偏離三維目標。例如,對“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學生既要學習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又要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還要形成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教學應該圍繞具有這樣的具有“立體性”特征的課程目標來進行。有的學生在課中談到自然環境污染很嚴重,舉出很多現實生活中、身邊的實際例子,引起熱烈反響。這本來是好事。但如果大家的注意力一直沉溺于污染現實的暴露,而不能聯系生物科學和社會需要來對污染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則就會偏離前述具有“立體性”特征的課程目標,“生成”的目標指向受到遏制,導致不能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
由于生物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現實性,學生學習的具體條件、精神狀態隨時都可能會發生變化。當客觀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教學目標指向的重點可以進行靈活的調整變化,以便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不過對目標只能是做適當調整,不能扔掉設置合理的預設目標,也不能消減目標的“立體性”特征。所以,把握目標方向,應是課堂動態生成的第一策略。
二、價值指向策略
課堂是生成的,但有時生成無意義的東西。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生成的價值性原則。教師應及時觀察學生的聽課動態和了解接受程度,及時調整,力爭全體學生都能理解、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例如一位教師教學“DNA的結構和復制”,在討論“DNA的雙螺旋結構”時,有位學生眉飛色舞地講述了兩位年輕學者沃森與弗朗西斯·克里克如何共同發現了DNA結構的雙螺旋模型的有趣故事。本來在講課過程中,補充一些有趣的典故、生物史等,是誘導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可這樣一來造成了喧賓奪主,分散了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使大家無法認真學習本課的重點和更好地突破難點。
在上述動態下,教師必須堅持生成的價值指向策略,及時調整學生的注意焦點,及時清理“垃圾”,排除干擾,以免使“生成”淪為“無成”。其實學生完全可以自學教材資料“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就很容易知道這一發現的重大意義。
三、科學性指向策略
由于教師在講解、提問和組織討論中所提問題有一定的難度,經過學生的思考,有時會提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疑難問題,使教師一時難于回答。這類事件如果處理不好,必然會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偏離正軌。例如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實驗課上,學生實驗發現葡萄糖和蔗糖竟然都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了磚紅色沉淀。因而學生對課堂上講過的實驗原理提出質疑,教學就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當然,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相對薄弱,提出質疑是理所當然的,但這種質疑并不能改變事實的客觀性質。我們承認問題的存在,但決不是公說公有說,婆說婆有理,沒有一個客觀標準。課堂教學要有好的動態生成,教師就要在關鍵時刻起著引路人的作用,要實事求是,絕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胡亂回答,蒙混過去。在教學中我的處理是采取恰當的方式,說明還原糖的鑒定原理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用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思路引向結果,使課堂達到編者、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境界,盡快導入正常教學。課后,我及時查閱資料并結合自己多次重復的實驗,終于弄清事實的真相:蔗糖如果放置時間過長,就會被微生物分解產生還原糖,從而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這樣給學生作了圓滿的答復。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變革中,教師作為學習活動指導者的作用比以往更顯重要。”這就要求教師作為生成教學的“指導者”,應把握好動態生成的目標指向策略、價值指向策略和科學性指向策略,駕馭生成,讓課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