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華
【摘要】想象力是人的創造力形成的基礎,想象力的培養開拓和應用是美術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和積累學生的視覺表象,鼓勵和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開展創新思維活動,讓學生通過奇思妙想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到擁有知識和思想的快樂。
【關鍵詞】美術教學 擴展 創新 突破定勢 名著欣賞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215-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無論是科學家、發明家、設計師還是作家,他們的構思創新都必須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正如法國評論家波德亞所說:“想象是藝術家一切才能中的女皇?!毕胂笫侨祟愃赜械囊环N本能,對孩子而言則是一種天性,從小教育、培養、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進行探究性和綜合性活動,有意識地挖掘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動手搜集、擴展想象力
引導學生平日多搜集、整理、積累資料、發展學生們的想象力。如搜集精美圖片、整理郵票、煙標、酒標、火花、卡通畫、甚至樹根、石頭等。這些都可以用來作為學生創作資料。也可讓學生采集動、植物標本,如用樹葉進行貼畫、捕捉蝴蝶做標本,用身心去感受,以活動促想象,如:家務勞動、校內外勞動、體育鍛煉、文藝演出、假期旅游等。讓學生從各類途徑中獲得豐富的形象認識,積累繪畫素材,從而豐富想象力,為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產生的,它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驗的積累有著密切的聯系。任何想象總是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從而想象出自己從未感知過的、實際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構成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歸根結底是來源于客觀現實。在美術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學生在寫生中要細致觀察,并通過體驗生活等方式來豐富他們的直觀感受,讓學生不斷積累有關寫實方面的知識,獲取清晰和富有記憶的表象,以增加其想象的儲備。在課內的學習中,應經常通過展示直觀教具,實物、圖案、運用視頻、投影等來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充實他們的感性認知,使他們在看中積累更多、更豐富的表象。 生活實踐是學生獲取感性材料的最常見最直接的途徑,因此,除了正常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嬉戲玩樂外,有意識地根據學習內容布置學生進行生活觀察,如觀察樓房、動物、各種花的形狀等,促進學生感性材料的積累。還要經常讓學生親近自然,參加戶外活動,參與社會生活,如組織郊游、實地考察、參觀、看演出等活動,擴大視野,使學生積累更多、更豐富的表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
三、運用多種形式,培養想象力
在美術教學中可利用多種形式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借助文學作品激發學生再造想象力;通過對比分析,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采用推理訓練,增強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欣賞一幅優秀繪畫作品時,提出自己的看法;聆聽一段美妙音樂、說說自己的觀點;朗誦一首古人的詩篇,講講自己的想象;聽一段動人的故事、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多角度的進行思考,然后把頭腦中感受最深刻的一幕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要求學生開拓思維,繪畫的形式和內容不限,只要想象合乎情理,能講出自己的所以然。
四、 突破定勢,擴展思維空間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 教師要根據學生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給予適時適度的指導,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傳統的模仿畫限制孩子想象力的發展,讓孩子失去自我,思維產生定勢,阻礙著學生的發展,這是與《新課程標準》精神背道而馳的。我們在繪畫活動中應鼓勵學生打破常規,超越常理,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突破單一、僵化的定向思維模式。在繪畫過程中引導學生突破定勢的同時,老師自身也應甩掉包袱,打破傳統的教師范畫的“權威性”,鼓勵孩子不斷創新,超越老師。
五、通過欣賞激發想象
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欣賞經典作品來激發他們的想象??v觀凡高、畢加索、米羅、莫奈等大師的繪畫作品,無不充滿個性、閃爍著永恒的人性光輝,這些經典作品很多都值得永遠學習、借鑒和觀摩。通過欣賞作品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美術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讓學生欣賞名家作品,引導學生向名家學習,在欣賞優秀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想象和創造。還可以將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集中展覽,幫助學生養成樂于觀賞的習慣,于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和提高其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在懂得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了解學生的成長特征的基礎上,伴隨著新課改之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使美術教育有更快的發展,更大的提高?!笆澜缬卸啻?,學生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寬,學生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寬?!弊屛覀兘o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自由地翱翔在廣闊的天地間。那么,美術教育才會迎來五彩斑斕的春天。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6月
[2]王復亮《創新教育學概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