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雕
【摘要】自媒體時代催生新的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當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實效性缺失現狀下,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適應網絡黨建時代的要求。本文基于自媒體賦予高校黨建的時代特征,結合當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新要求,探索如何利用自媒體這一新興的載體,構建行之有效的學生黨員教育機制,增強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黨員教育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爾(Viktor Mayer-Sch nberger)提出“信息爆炸已經積累到了一個開始引發變革的程度”,移動互聯網高度發展下構筑人網互動型的新型存在模式?!胺稚⒌某梢娛宫F實生活中潛藏的成見完整地呈現出來,從而激發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社會沖突,增加轉型時期的社會風險”。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八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黨的建設,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促進高校改革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證”。在自媒體時代高校黨員教育由傳統的平面化向立體化發展,高校黨委應正視并順應形勢,以開放姿態理性重塑理念,主動適應大數據時代席卷而來的變革和發展,在青年學生黨員教育中的理念、內容體系與模式上力求創新。
一、自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挑戰
在文化和價值多元化進程急速的自媒體時代,高校的社會關系更趨復雜化,新矛盾、新思想、新問題層出不窮,青年學生黨員在政治態度、道德風貌、價值觀念等方面日益多元化。自媒體的虛擬性、即時性、主動性、立體性和交互性特征構筑思想教育新型傳受關系,高校青年學生黨員教育的實效性遭遇挑戰。
1、自媒體內涵
2003年美國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在他們撰寫的一份名為《We media》(《自媒體》)的研究報告將自媒體定義為: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自媒體的基本特征包括時空局限性小,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無邊界性和影響的強烈穿透性,具體包括微博、微信、博客、播客、拍客、影客和個人電子雜志等。
2、自媒體賦予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新特點
自媒體傳播平臺的多元化、模式的互動化和價值訴求的同向化致使大數據時代網絡文化的異質性特征凸顯,高校青年學生黨員的政治立場、價值觀、道德人格、交往心理產生多層次性和差異性明顯,基于信任的歸屬感的平等訴求欲念空前。網絡的虛擬性、交互性、平等性賦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話語權,黨員教育中傳統制度化權力滑向虛擬的現象明顯,教育者的“話語霸權”弱化甚至消解,自媒體時代賦予高校青年學生黨員教育全新特性,重復化、簡單化、形式化、空洞化的傳統網絡黨建教育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自媒體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的優勢
自媒體具有全時傳播、全域傳播、全民傳播、全互動傳播、去中心化傳播和去議程設置傳播等特征,為新時期網絡黨建工作中的黨員教育建立新型傳受關系提供基礎。自媒體力量在青年學生黨員教育中的組織信任重塑、教育滲透力提升、自身主體價值彰顯和有效話語權強化等方面發揮優勢。
1、全民交互式特征重塑組織信任感與向心力
當前,高校青年學生黨員成長于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多元化價值背景下作為被教育者對于教育往往理解為制度化、強制性的思想灌輸,不平等的傳統教育模式容易令其產生排斥、應付等心理,青年學生黨員的政治忠誠度、核心價值認同感、共同信念容易缺失,黨組織的向心力弱化。自媒體顛覆了傳統單向權力式的教育傳播模式,構筑起“發布—發酵—評估—反饋”反復循環的傳播鏈,這種互動型教育模式有利于滿足被教育者對平等權利的渴求,角色的轉換和信息的即時反饋有利于構筑“雙向”及“多向”的新型人際傳播特征,也有利于增強學生黨員的組織信任感和向心力。
2、全時全域特征提升教育滲透力
自媒體獨特的介質屬性宣告進入全時全域傳播時代,網絡信息資源的集成性和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快捷性豐富了高校網絡黨員教育的內容,零延遲、核裂變式的傳播特征是對高校黨員傳統教育模式的挑戰與大肆摒棄。全時全域傳播有助提升教育信息的透明度和被教育者意見表達的均衡性和多元化,全時立體化的傳播減少了教育過程的局限性,提高了教育效果的時效性,“潤物細無聲”的黨員教育模式是對傳統枯燥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潤色,符合青年學生黨員心理特征和自媒體時代賦予其習慣的接受方式,有利于提升青年學生黨員教育的滲透力。
3、去中心化去議程設置特征彰顯青年黨員主體價值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認為“把自己看作無助的反映著,轉為把自己看作改變現實的主動參與者”,在沒有“中心”掣肘的網絡空間,追逐人格化權力的主體性特征是自媒體賦予黨員教育的重要屬性,自媒體彌補了被教育者在時空上的缺席,對被教育者群體的回歸與重構以及個體主體價值的自我建構均有幫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體價值訴求趨向同向化,去中心化去設置的自媒體特征為青年學生黨員平等權利的訴求和人文關懷的索取提供土壤,也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構架起典型的主體間性特征提供可能。
3、虛擬化、開放式特征建構有效話語權
有效話語權的建立不僅體現為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具有話語資格,而且體現為就這通過話語控制系統引導,調控教育活動的能力和實現教育目標的效力。作為話語客體的青年學生黨員傳統教育的話語平衡中往往處于弱勢,在“話語霸權”漸逝的自媒體時代作為被教育對象的青年學生黨員對平等話語權的渴望空前。自媒體營造的虛擬空間已成為青年學生的第二生存空間,也不再是一種單純工具,更是一種環境。放大的角色定位能縮小人際交往的心理激勵,虛擬化、開放式的話語模式能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架起虛擬、開放的教育與溝通橋梁。
三、構建大學生黨員自媒體教育新模式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黨建工作應順應時代潮流,高校黨委需系統分析機遇與挑戰,理性重塑理念,強化網絡道德建設,做好繼承與創新,內外兼修,網上和網下聯動中形成青年學生黨員教育的工作合力。
1、開放思維中理性重塑理念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數字化、網絡化生存決定了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網絡黨建是信息時代賦予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活動,自媒體下開展青年學生黨員教育工作必須尊重自媒體社會存在的信息發展規律,理性面對網絡黨建的困境和戰略性創新要求,以開放的思維駕馭全局,對傳統思維與教育方式進行變革和創新,樹立基于開放、信任、平等、德法并重的戰略性創新理念,凸顯被教育者的主體價值地位,搭建平等交互式對話平臺,主動適應多變環境、尋求與自媒體環境的平衡點,努力占領青年學生黨員教育新領域。
2、網絡道德建設的自由與規范
網絡道德是指人們通過網絡進行交往時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懊浇樗仞B是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和生活經歷逐漸建立起來的獲取媒介信息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是培養起來的對繁雜的復雜的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表達、思辨性應變能力,是創造和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種針對所有公民的學習能力?!弊悦襟w的去中心化去議程設置化特征為言論傳播的自由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情緒化語言滋生輿論暴力提供空間,高校青年學生黨員的政治認同感和核心價值觀的缺失容易出現網絡輿論嚴重失范,尤其是個別青年學生黨員以“網絡大V”身份出現的負面引論效應巨大,媒介素養低下極易引發校園網絡道德危機甚或觸犯法律。高校在青年學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中,滿足被教育者對言論自由空間追逐的同時必須堅持德法并重,強化學生黨員的網絡道德和媒介素養教育,逐漸形成于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內容體系的宏觀覆蓋與傳播模式的微觀深化
自媒體時代網絡黨建新態勢是“變”與不變的科學結合,不變的是基本目標、基本要素、基本功能和基本原則,變的是教育的內容體系必須堅持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首先,必須將黨員的基本素養和理念等教育為特性內容,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和核心,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毛澤東思想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同時,“自媒體賦予新穎的文化生產傳播形式,在灌輸國家意識形態的功能中,除政治功能外,還包括個體發展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需要搭建平等多維互動的反饋平臺,優化話語環境、重視話語評價,創新話語模式,在青年學生黨員教育內容體系宏觀覆蓋的同時強化話語傳播模式的微觀深化,積極建構有效話語權的實現途徑,營造正向型高校黨建網絡輿論氛圍,彰顯黨員教育社會價值所必須的人文關懷。
4、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的互補聯動
“大學生黨性教育必須適應新變化,樹立新觀念、構建多元、交叉、立體的教育格局”。人網互動實踐的復雜性使得需要借助自媒體突破傳統黨員教育介質的扁平化,利用自媒體全民全時全域交互型特征建立信息互動反饋機制,在網絡教育過程中平等話語權的構建有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信任關系的重構和教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的滲透。同時,自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具有的虛擬性和把關人角色的弱化特征致使教育者難以對虛擬化的青年學生黨員教育對象及其思想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網下的傳統教育和自媒體教育模式可實現優勢互補并形成合力,把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并外化為積極的自覺行為,有助于構建高效的黨員教育新型生態環境,也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青年學生教育體系的內在需求。
四、結語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國家興。大學生黨員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既是黨的需要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以自媒體為代表的大數據時代,青年學生黨員的自媒體教育不僅是適應時代潮流的需要,也是深化高校網絡黨建工作內在需求。高校應充分結合高校青年學生的特點,借助自媒體的教育優勢,重塑理念,改變思維方式,完善內容體系,創新教育模式,健全網絡黨建陣地,積極構建信任、平等、開放、有序的高校青年學生黨員自媒體教育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爾.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陳強,王雅蕾,王國華,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泛化現象依舊[J],情報雜志,2011(5)
[3]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M].中信出版社,2009
[4]董春江等,淺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式[J],黑龍江教育,2013(5)
[5]彭少健、宣德,中國轉型期媒介素養的培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5)
[6]趙曉暉,論網絡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嬗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3)
[7]周寶民,學生黨員黨性繼續教育的體系重構[J],經濟研究導刊,2009(18)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校黨建研究會2013年度重點項目《自媒體在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服務中的實效性研究》(Zd13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