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中醫藥國際教育將迎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留學生教育是衡量中醫藥國際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合理設置留學生課程,符合留學生需求,已成為高等中醫院校國際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等中醫院校 留學生 課程設置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項目批準號:DOA12032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227-01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華留學,中醫學專業已經成為留學生選擇學習最多的專業之一。高等中醫院校既要培養出滿足國際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又要通過留學生教育促進中醫國際教育的發展,增進中醫藥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若要達到此培養目標就要分析留學生特點,設置符合留學生需求發展的課程,以不斷提高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
一、高等中醫院校留學生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一)中西醫課程結構比例問題
高等中醫院校開設西醫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優化中醫的主體地位,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目前各個中醫院校都開設了大量的西醫課程,甚至存在中醫院校西化的現象。中西結合的前提是學生熟悉掌握中、西醫知識,在此基礎上對二者進行取長補短。大量西醫課程的涌入會使學生對中醫的知識產生疑問和困惑,不但起不到中西醫優勢互補的作用,反而會對學生的中醫專業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留學生在本科學習初期,還沒有形成中醫思維模式,中、西醫課程混開的兼顧的教學模式,顯而易見會對中醫學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表面看起來會豐富學生們的知識,但實際上它忽略了中西醫學各自的特點和學生們的接受能力,學生會因理解障礙而對中醫理論產生迷惑,使得學生們對兩種醫學都是一知半解。
(二)中醫四大經典課程沒被引起足夠重視
首先,中醫經典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醫經典課程在教學中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多數院校已經將中醫經典課從必修課程改為選修課,教師的授課方式呆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主動的參與到課程教學之中,課堂氣氛不活躍。其次,經典課程的學時數相對少,教學時間得不到相對的保障,學生會對本來就很難理解的經典課程產生遺忘,不利于學生形成經典思維和知識體系。再次,教授課程的教師整體素質問題,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還要有扎實的臨床功底,但臨床功底的缺失在青年教師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中醫經典課程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已成為當務之急。重視中醫經典課程學習是完整把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需要,同時,對培養學生形成專業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留學生漢語言障礙及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它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結晶。因此在中醫藥學習的過程中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僅是會說流利的漢語,還要懂得政治、經濟、文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正因如此,中醫藥學校絕對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目前各高等中醫院校此類課程開設不足,學生缺乏系統的學習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在學習中醫經典著作的時候顯得尤為吃力。在中醫國際教育中,開設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古代經典著作鑒賞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尤為必要的。
二、高等中醫院校留學生課程設置改革設想
(一)優化中西醫課程結構比例,強化中醫課程教學
1.強化中醫主體地位
高等中醫院校應合理安排中西醫課程比例,在短暫的幾年學習生涯中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模式。目前我國高等中醫院校中西醫課程開設的體制是同時開設,這樣會給學生造成較重的課業負擔,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應考慮調整開課順序,將中醫課程前移,在學生入學初的幾年時間里,集中精力學習中醫課程,待學生已建立起相對穩定牢固的中醫思維模式,再集中學習相關西醫課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中醫知識的理解。
2.開設中西醫比較課程
在國際醫療水平不斷進步的今天,中西醫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已日益擴展和加深。為實現中西醫學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溝通,在學生升入高年級并已經可以分辨清中、西醫兩種醫學體系之后,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中西醫比較課程,使學生更深刻領會和掌握兩種醫學體系的理論,為他們以后的臨床、科研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
(二)加強中醫四大經典課程學習,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1.提升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中醫學的各個教學科目中,經典課程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要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專業功底,還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融會貫通的能力。所以,我們應多渠道的選擇適合講授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師,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各高校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提高加強經典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并加快對現有人員的培訓提高。
2.改革經典課程的教學方法
針對經典課程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性不強、被動接受知識的問題,我們應鼓勵教師大膽創新,避免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能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培養學生形成中醫思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指導實踐。教師除了在授課方式上要創新之外,在教學手段上也要增加現代化元素,從而有效指導學生臨床實踐,提高診療水平。
(三)加強傳統文化學習,保持中醫優勢特色
1.創新文化教育活動方式
學校應定期為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并創新活動形式,以豐富留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感受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領略其獨特魅力。例如:定期舉辦中外學生交流會,中國傳統文化講座,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同時可以開展高校間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形式多樣的文藝聯歡活動,參觀游覽名勝古跡等,這些活動不但能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可以增強專業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2.中國傳統文化的講授要面向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課的講授應當遵循面向現代化的宗旨。由于留學生漢語基礎不牢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給教學帶來不小的難度。針對留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在講課初期應當以專題講座為主,學生首先暫時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課本的內容為主,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進行講解。但是,這樣并不等同于學生不參與教學,只是在初期學生要以牢固基礎為主要內容,待一段時間后再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也就是所謂的啟發式教學。當然,這也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有很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能力進行組織課堂,掌握教學節奏,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三、結語
留學生教育教學工作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我們應不斷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留學生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以促進高等學校國際教育事業的加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麗霞,沈歆.高等中醫教育應大力弘揚中醫文化[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7(4).
[2]胡森.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的必要性及思考[J].中醫教育ETCM,2004,23(3).
[3]童瑤.中醫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改革之我見[J].中醫教育ETCM, 1998,17(1).
[4]宋健,董正華,史傳道,崔曉萍,趙嫻.關于加強中醫經典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
[5]莫春梅,史偉,榮震.加強中醫經典教學,培養中醫臨床思維模式[J].湖南中醫雜志,201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