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本文是針對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創新與改革問題的探討。經濟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工具,它對于其它相關經濟專業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相關問題,然后就具體的課程創新與改革途徑作出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應用
前言:經濟數學的基礎課程通常是由《線性代數》、《微積分》以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三門課程構成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在高等教育方面投資力度的增加,經濟數學作為一門定量分析的工具在經濟管理過程中的顯得越來越重要。而與此同時,我國各高校教育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方面的現存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與經濟數學相關的專業人才發展。為此,本著努力創新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原則,積極改善現有的經濟教學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弊端,應當是未來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
一、經濟數學課程現狀及問題
長期以來經濟數學都被各高校看作是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它與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等專業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更是這幾門課程的必備數學工具。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各門專業課程也在摸索中不斷改革與深化。這其中,經濟數學可謂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例如,許多高校認為過去的教程太過于深奧,刪減了不少專業強度大的教材內容,相應的教學時數也有所減少,教學要求相比于過去降低了許多,還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經濟數學課程。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許多高校學生數學底子薄,數學素質下降,也為與此相關的其它數學課程教學增加了難度。
在現有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方面,主要又存在著以下的一些問題,制約著教學質量:
(1)教學手段簡單,形式枯燥
目前高校教學形式雖然在不斷改革和完善,但許多學校教學模式仍舊延續著傳統的課堂灌輸式教學,其特點在于教師滿堂講,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講,教師和學生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互動,最后很大一部分學生連講課內容的10%都學不到,效率極其低下。而且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多是依靠傳統的粉筆在黑板上書寫,缺少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影音教學等手段來豐富教學形式,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形成消極、被動的心態,影響教學質量。
(2)課程內容與其它專業課程脫節
經濟數學作為一門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為其它專業所服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更重視該課程的工具和怎樣應用的特點。但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各高校在理論教學方面投入的精力顯然要高于實踐應用教學,如課堂教學以書本理論知識為主,很少涉及到具體的應用和實踐教學,考試內容也多照搬書本例題。學生雖然考試都能通過,甚至考試成績很高的優等生,面對實際的應用案例仍然是無所適從,進而不免會產生所學無用的消極情緒。
(3)教師方面的問題
首先,教師因高校學習環境過于寬松或其它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沒能夠端正態度,使得教學過程中責任心不強,加上許多高校教師都是外聘的兼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像是在單純地履行一種義務,而沒能夠從理解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認真授課。其次,高校教師容易受到重科研而輕教學趨勢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深奧的理論性知識降解,而忽視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數學基礎。另外,現階段許多經濟數學課程教師多為數學專業的優秀人才,而對于經濟管理類的內容了解很少,這樣就使得教師往往會從純數學的角度來授課,沒辦法將數學知識和經濟管理內容有效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教師本身實踐能力的缺陷問題。
二、面向創新的經濟數學課程改革途徑
(1)經濟數學教學目標的改革
經濟數學教學目標的改革與創新,應做好以下幾點:①重視數學概念的教學,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數學這么工具來解決經濟概念和經濟問題的能力;②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數學建模訓練,逐漸鍛煉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來解決的能力;③教學過程應結合數學軟件包,以便于培養學生求解數學模型的能力;④完善教學課程的設計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類比思維、發散思維及聯想思維等各種思維能力。
(2)建立多模塊的教學模式
針對高校中學生彼此數學基礎差異化的問題,經濟數學的教學也應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建立多模塊教學模式,改變過去同一教學模式的弊端,進行分層次、分目標的教學活動。首先,基礎模塊作為經濟數學的基礎內容,是學生的必修課,所以其教學內容應保證能夠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于數學的需求。其次,針對想要繼續深造或對課程內容有更高要求的學生,可設計提高模塊以滿足其需求。此外,還可設置拓展模塊,其內容應包含兩方面內容:①保證教學內容和實際的經濟問題能夠緊密聯系起來,可通過案例分析、課題講座等形式,使學生有機會學習到利用數學方法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和技巧。②應注重數學理論知識的深層次教學,為考驗的學生奠定基礎。
(3)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其考核方式也應當充分體現出對于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測試,而非單純的理論知識。為此可將考核內容分為三部分,即首先是對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定義的掌握與熟練程度的考核;其次,考核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還需要對學生一個學期內的學習過程(如課堂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予以考評。針對這些內容的考試內容應為:過程考試(給出案例,進行討論),平時成績(平時作業及出勤情況),筆試成績占 40% ,過程考試成績占 40% ,平時成績占 20%。
(4)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質
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仍舊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要地位,為此要加強校方師資力量的建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應盡量選擇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人才,要求教師除了本專業經驗之外,還應涉及相關的會計、經濟、計算機等輔助教學經驗,這樣才能很好的將各專業之間有效的銜接起來,并讓學生也掌握到經濟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學生看作是授課過程的核心,努力尋求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自己制作一些生動、有趣且能充分體現教學難點和要點的課件在課堂上表現出來,尤其是一些解題的思路,需要將整個推導演算的過程一步一步展現出來,并結合板書的使用,從而刺激學生各感官協調運轉,增強其記憶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結語:經濟數學的課程創新改革應當將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利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來。將數學教學活動與實際的社會經濟問題聯系起來,以典型的經濟活動案例導出數學理論來,并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期末的實踐考核等一系列手段,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好這門應用課程的全部理論內容和實踐技巧。
參考文獻:
[1]胡宗義.略論經濟數學教學內容與方法之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5(4):122-124.
[2]嚴士健.數學思想與數學意識、創新意識、應用意識[J].數學與教材研究,2011年12月(下)。
[3]粱翠.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