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琮化 黎露
摘 要:在網絡教育積極發展的大環境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區域性互操作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基于“校企合作”這一高職院校常見辦學模式之一的完善和發展,本文在原有EMIS的基礎上建議建立新的校企互操作模式,并針對它的內涵和功能做進一步的分析,試圖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與高職院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統緊密結合,旨在對現今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管理模式產生一定的幫助,并實現企業在高校開展人才招聘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有細致而全面的了解,高職院校也可通過企業共同管理學生,實現校企雙方對高職院校學生信息及時、同步、高效、準確的掌握。
關鍵詞:EMIS 高職院校 校企互操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189-02
1 信息互操作理念
即使在與教育相關的各部門中已形成信息網絡,但由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兼容性限制,各教育系統和部門之間仍舊因為信息交互手段的相對匱乏導致教育信息無法完全實時有效流通而形成眾多的“信息孤島”。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息互操作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信息互操作是指各類機構、單位等信息源能夠對彼此的信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交換和使用。
實現教育信息的區域性共享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未來發展的趨勢,它的局限發展也是如今“信息孤島”形成的癥結所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現今信息的交互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其中教育信息的交互和管理往往要通過管理信息系統來實現。所以,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可互操作程度也隨之成為衡量教育信息管理的一大標準。
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互操作能夠在相關教育單位之間及各教育部門內部搭建起信息溝通的橋梁,從而使教育管理者無論在制定教育管理流程,還是在改善教育的宏觀決策上,均能夠通過調用教育信息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起到一定的幫助和借鑒作用。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不僅在行業中要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更要為行業的職業人才培養提供方向性引導。隨著高職院校規模和教育質量的不斷進步,學生的信息管理難度也呈直線上升。“校企合作”作為高職院校常見辦學模式之一,在相關的學生信息管理中應該盡可能地發揮其“接地氣”的特點,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各行業的需求第一時間真實地向相關的高職院校有所反饋。在這過程中,建立信息互操作平臺將會是二者之間進行教育信息最為有效溝通、交互的直接方式。隨之也就體現了“校企互操作模式”這一新的信息互操作模式的必要性。
2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分析
2.1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簡介
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作為其中的子工程,也得到深入而廣泛地發展。各地區、各級學校都在不同層次上引入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統(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EMIS)提高事務管理的效率。[4]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以下簡稱“校企互操作”)是指在EMIS的基礎上搭建出高職院校和企業能夠在同一管理信息系統平臺中,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以及社會人才需求情況等進行相關信息共享及互操作的管理模式。校企互操作應該以保證教育質量為前提導向,以能夠全面共享和互操作高職院校、相關企業等各教育信息源所掌握的教育信息為核心目標,以提升信息管理效率的程度為衡量指標,建立具有嚴格標準的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
2.2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功能和原因分析
2.2.1 能夠實現對教育信息的區域性共享
為實現教育信息的區域性共享,校企雙方在EMIS中需要明確的是教育信息的共享和系統平臺的建設都應該以滿足實際的管理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教育管理信息的區域性共享是EMIS所要求的直接目的。由于教育管理信息的共享需要各教育單位及部門的協作,因此,在對教育信息的區域性共享作出決策前,應明確區域性的范圍。校企互操作實現教育信息的區域性共享范圍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部門、高職院校以及相關的合作辦學企業、人才招聘企業等。從縱向上看,各層級的教育管理部門以及高職院校之間應首先保證信息的暢通和數據平臺的開放性;從橫向上看,教育單位、部門與相關企業之間則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實時性。但校與企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畢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只有雙方在價值追求上達到平衡或者一致的狀態,校企互操作的區域性功能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2.2.2 能夠實現對教育信息的適度性管理
在搭建校企互操作平臺的過程中,校企雙方應能在共同的標準和接受度中,尋求信息互操作的平衡狀態,即在對信息的互操作中不僅對彼此的使用權限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在互操作規范性上也有一定的制約。由于縱向和橫向層級上對信息互操作程度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單位、部門及企業制定不同的管理標準。這些管理標準需要能夠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可能,能夠根據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而并非是一成不變。因為教育信息共享附加的系統復雜程度,也要求校企雙方對EMIS進行互操作時要有一定的度。
2.2.3 能夠實現對教育信息的實時性管理
教育時刻要以社會的人才需求為導向。高職教育則要在此前提下,強調其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性。由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也隨之要出現不間斷的調整,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和校企雙方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在保持校企互操作能夠可持續性發展的同時,應該保證校企互操作的實時性,即要求校企雙方第一時間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各行業的需求及學校所采取的相應措施進行及時反饋,并在信息系統平臺中設定相應的互操作權限和規范。對教育信息實現實時性的管理能夠保證校企雙方都能夠在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時巋然不動,以不變應萬變。
2.2.4 能夠實現對教育信息的真實性管理
校企互操作對教育信息的真實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在信息系統平臺上所共享信息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程度也體現了EMIS對教育信息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實現教育信息的真實性管理,不僅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也能夠使企業資源得到最優化的組織利用。另一方面,EMIS通過對教育信息的搜集、篩選、發布和共享,都需要滿足真實性原則,這也能夠體現EMIS設計者和管理者自身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心。因此,實現對教育信息的真實性管理是必要的。
3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實現途徑
在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的權限賦予角色中,主要有四大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相關管理部門、合作辦學企業、人才招聘企業及學生群體。為了全面性地實現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各角色不僅要遵循相同的管理規范和制度,也要各司其職,明確自身的工作領域,在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范圍內為提高校企互操作的有效性作出一定的貢獻。
首先,對于高職院校相關管理部門而言,不僅應該負責EMIS的頂層設計,包括對系統理念的賦予和系統框架的構建等,也應該負責對系統平臺維護、各部門互操作權限程度的平衡,信息的統一采集、加工、存儲、篩選、甄別、發布等各個具體步驟。其中,以對信息的處理和對EMIS其他參與者的權限賦予和平衡最為關鍵。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有針對性地共享信息,減少管理流程,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實現信息一致性、跨界性和全面性共享對高職院校而言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其次,對于合作辦學企業而言,由于其余相關高職院校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因此EMIS管理者應盡可能地賦予其相對時限較長的(例如:可賦予至合作辦學中止)、獨立的EMIS管理權限,其中包括獨立的用戶名或賬號,獨立的密碼,以企業管理員的身份查閱學生在校詳細信息的權限,提出完善管理信息系統建議的權限等。同時,合作辦學企業也應該有針對性地制定系列的靈活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管理學生信息系統的框架設計和完善,以保證EMIS能夠保持實時性和真實性的特征。
再次,對于人才招聘企業而言,由于其與相關高職院校間的溝通和聯系時間相對集中和短暫,因此,筆者建議該企業在接到學生的求職簡歷及相關招聘材料后,應直接與學生所在院校取得聯系。接著相應的EMIS管理者賦予企業有時限的(例如:可賦予至招聘工作結束)、獨立的EMIS管理權限,其中包括獨立的用戶名或賬號,獨立的密碼,以暫時性企業管理員的身份查閱學生在校詳細信息的權限等。
另外,對這兩類企業而言,EMIS管理者都可以直接賦予其發布企業本身信息、相關行業信息等權限,一方面能夠使高職院校能明確現在的社會人才需求情況;另一方面能夠對學生在就職過程中對自身素質的提升有方向性和針對性的引導。
最后,EMIS管理者要著眼于學生群體的需求,提高學生在EMIS中的自主性和可控性。不僅應該賦予學生在系統中管理自身信息,監督系統使用過程和了解系統平臺中已有企業相關信息等權限,也應該賦予學生對其他企業信息的反饋權限,以及提出自身對期望企業相關信息的需求權限等。
除此之外,EMIS的目標是提高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因此在EMIS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以下的幾個原則。[5]
第一,保證EMIS的可擴充性,即靈活性。在完成系統前期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保證EMIS管理者和設計者在過后的發展過程中能夠隨時根據校企雙方反饋的信息,對EMIS的原有資源進行補充和完善。另外,因為合作辦學企業的多元性和人才招聘企業的不穩定性,高職院校中的EMIS管理者和設計者需要有針對性地對EMIS中的權限設定進行階段性的調整。
第二,保證EMIS的可維護性,即持續性。在EMIS的運行和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因為網絡鏈接失敗、操作方式不當、權限賦予不均衡等原因引起的系統問題。因此,在EMIS的日常使用中,管理者和設計者可以指定一系列相應的維護制度,例如:制定詳細的系統使用方法,或制定包括維護頻率、維護內容、維護原因分析等在內的維護細則,以保證EMIS的正常使用。
第三,保證EMIS的可重用性,即普適性。關于EMIS的設計應該不僅體現在其對社會人才需求的適應性,同時也要體現其自身在高職院校和企業之中的適應性。因此,在構建EMIS框架時,應充分考慮其整體的適應性程度,包括對軟件的兼容性、對地區的適應性、對行業的適應性等。提高EMIS的普適性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統一教育資源共享規范,這對實現教育信息的區域性共享也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康橋,宋晶.以教育質量為導向的高校網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4):100-104.
[2] 蔣方穎.基于知識共享的網絡教育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大連理工大學,2006.
[3] 黃曉平,吳杰,張世永.網絡教育管理系統架構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3(12):188-190.
[4] 余亮.基于EMIF的區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5] 陳軍,段輝良.網絡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實現[J].計算技術與自動化,2006(12):88-90.
[6] 楊琰華,余勝泉.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標準化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2(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