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宇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期,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銜接問題的研究與探索,成為全面提高大學教育質量和人才素質的重要課題。本人就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的銜接問題上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銜接措施。
關鍵詞:物理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229-01
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方面存在諸多相似而又不同的地方,大一新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并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學物理的教學[1]。如果教師在上課時沒有處理好中學與大學物理的銜接問題,勢必會導致學生感覺枯燥,難懂,將影響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的興趣,這樣會使得物理教學陷入困境,不利于物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了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和物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教育的銜接,特別是注意這個問題的銜接舉措。
1 了解中學物理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針對性
作為一名大學物理教師,應該把中學物理的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做一個全面的了解。物理學內容的難度從初中、高中到大學由淺入深,呈螺旋式上升[2]。這樣在教學內容上肯定有一部分重復。比如大學講到的一些物理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矩、重力勢能、動能、質量、重量等等,高中都講過。如果處理不好,那么就會成為簡單的重復,致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所以大學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些已經出現過的物理內容,大學階段應該怎么銜接,才能使學生覺得學習到了新東西,而且理解的更深刻。以對物體做功為例,大學里面力對物體做功的公式為沿著力做功的路徑進行線積分,而高中力做功的公式就為力點乘位移而不涉及微積分。還比如,在講到萬有引力的時候,高中物理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而大學力學里面很明確的講到,萬有引力是重力的一個分力。這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到底孰對孰錯,學生非常茫然。這個時候需要給學生講清楚,這只是我們所選擇的參考系不一樣,在高中的時候所有的物理問題都是相對于慣性系,而大學講過非慣性系的概念,高中將地球看成是慣性系,所以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因為地球在自轉,所以嚴格說來地球應該看成一個非慣性系,這樣萬有引力就是重力的一個分力,萬有引力的另外一個分力是離心慣性力,這樣學生就恍然大悟,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借這種機會,教師非常有必要給學生講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區別與聯系,高中物理研究的是一些特殊情況,而大學研究物理問題更加深刻和普遍,使得學生的物理思維上升一個檔次。并提醒學生多思考力學中諸多與中學物理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3]。
2 了解中學物理教學模式,強調學習方法的銜接
高中物理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一切圍繞高考分數進行教學。中學物理的內容不多,教師在課堂上能很快上完物理課程,教學的重點是練習大量的習題,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所以學生不需要要花太多時間看書預習,只要上課聽講,下課做大量的練習題,目的是考試拿高分。然而大學的教學是注重書本,教材內容非常多,教學進度很快,教師的講授難以面面俱到。這樣就使得不少學生跟不上節奏,而他們依然堅持高中的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后不看書,一些不懂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久而久之學生滋生畏難情緒,覺得大學物理太難,學習的興趣減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上,就要給學生講清楚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學習方法的不同,促使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調整,以適應大學物理的教學方式。做到課前預習,上課聽重點,不懂的問題課后要深入研究,查閱參考書,提高自學能力。
3 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
中學生特別是剛接觸到物理的時候,覺得物理是很難理解的,所以中學物理的教學一般是依靠教師的講授,通過一些基本的試驗來完成物理知識的講解。大學物理課堂教學也傳承了中學物理教育的一些方式,基本都是依靠教師來傳授知識。大學課堂比較大,教師在講臺上系統的講解,很少演示,提問和與學生互動,這樣會顯得整個課堂氣氛很死板。為了提高大學上課的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提問,然后請學生來回答,這樣一來可以集中學生上課聽講注意力,二來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其次,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盡量通過實驗演示,多媒體展示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學生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一步一步抓住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探索物理問題的興趣。
高中生進入大學后,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突然間失去了約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點無所適從,這個時候就應該引導他們認清挑戰,調整狀態,明確目標,主動探索形成開放研究式的學習方法,避免陷入迷茫和彷徨.如此種種,只有面對現實,努力探索解決中學和大學教育銜接問題的有效辦法,才能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把大學物理的教學質量從根本上提高。
參考文獻
[1] 喬際平.物理學習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93[Qiao J P.Psycholoyy Physics Learning.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1:293(in Chinese)].
[2] 李炳安,楊振寧.大學物理,1991(10):54.[Li B A,Yang Z N.College Physics,1991(10):54 (in Chinese)].
[3] 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Fu D C,The Change of TeachersBehaviour in New Curriculum.Beijing: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1,9(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