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燦鑫
[摘 要]隨著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公共領域在調處和化解社會矛盾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培育發展公共領域既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內容,也是時代和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確立公共領域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獨特地位,鼓勵其健康發展,不斷發掘其獨特的社會功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共領域;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D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020 — 02
新時期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傳統的全能型政府管理已不再適應形勢的發展,市場作為經濟團體——目的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也不能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公共領域這個以往只是西方社會中的理論話語,作為解決當今社會發展問題的“第三領域”在實踐中起著不可或缺的“跨文化”作用,更因為其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成為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公共領域的理論界定
作為一個當代社會政治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公共領域在國內相關的政治理論研究方面,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中進行深入探討尤為不足,至于從政治哲學維度上探討公共領域理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之間關系的相關研究則更是較少涉足,現有理論成果也缺乏深度和廣度。鑒于此,楊仁忠教授的《公共領域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基于深化公共領域問題理論研究的需要,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彌補了學術界的這一缺憾,更好地適應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理論研究的時代要求。
該書作者通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從市場經濟的基礎動力、市場社會的型塑機制、市民社會的社會資源基礎以及民主政治的系統結構等方面,詳細全面地論述了適應現代公共領域生存發展的社會機制,在對公共領域概念進行描述性意蘊、分析性意蘊、價值性意蘊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規范性與經驗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公共領域進行政治哲學的界定,賦以“公共領域” 普適性的概念,轉變成為一個跨學科和理論領域的普適性的范疇。
由此得出,公共領域就是指“在市場經濟和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依托市民社會又獨立于政治國家、介于國家政治權力和市民社會之間并聯結溝通兩者的社會中間地帶;是由享有獨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權利的私人組成并向所有社會公眾自由開放,通過對話商談、公眾輿論、社會壓力的形式對國家政治權力和其他社會勢力進行監督和制約,并能夠推進國家與社會實現良性互動的民間自治領域;它是以參與者、溝通媒介和(達成)社會共識為內在結構,以能夠形成公共空間為外在形式的社會文化交往領域。”〔1〕公共領域概念作為一個復合性范疇,既體現了社會公共利益為其內容、公眾自由平等參與為其形式,又體現出了分析性和價值性的并存,它占據了介于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一個獨立的理論空間。
二、公共領域與和諧社會之間具有高度的共通性
從作者對公共領域的理論界定可以看出,公共領域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的力量,以平等對話、協商、討價還價的方式,對社會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糾紛和爭端進行解決和協調,在博弈中促使各方都能最大程度地獲取利益目標和即定的價值指向,而不是通過激發矛盾對立使各種矛盾主體兩敗俱傷,公共領域在處理社會矛盾時所追求的是共存、依賴,而絕非是對立的一方或多方徹底消失。事實上,一旦對方消解之后,本身也將失去存在的條件。
在政治哲學的視閾下研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從整體性的、哲學的視角緊緊圍繞最基本的內涵和側重點來探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就是對和諧社會進行政治的和哲學的交叉研究。〔2〕以此看來,民主、法治、自由、公平、正義、權利、國家、社會、個人作為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政治哲學視角研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基本內容,“公共性”正是該內容的目標指向。
對于和諧社會自身發展而言,作為我國當代社會政治發展的理想藍圖和美好愿景,其所追求的理想狀態是由具有道德權利和法定權利的單個公民所構成的能夠體現以人為本和社會公正的政治理念,對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不懈追求,力爭使社會成員都能過一種良善、幸福生活的社會和政治共同體,其中各種因素和力量的和諧共存是該共同體得以存在的前提和保證。從和諧社會的本質來說是“以現代‘公民社會的理想組織模式和文化價值的理想為其目標追求、以‘公共性為價值理念的和諧善治的社會”。〔3〕由此可見,“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是現代“公民社會”的理想組織模式和文化價值理想,把“公共性”作為其價值理念和應有之義,以民眾“公共精神”的培養、公共責任意識、公共人格、公共情懷的養成和培養為最終落腳點。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公共性社會“為中國民眾提供了一個寬廣的生活界面,公共性、合作與關愛構成了當代中國民眾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維度”〔4〕。這與當今和諧社會的追求是殊途同歸,既承認了沖突與矛盾的存在,又孕育著寬容和妥協的道德理性,是當代中國人對社會、人、自然之間關系的新的理性重構與全新的主體性認知,具有開放與差異、共存共生的包容、多元的時代特征。
三、公共領域的社會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獨特作用
在當前極具中國特色的政治共同體內,民族、地域、觀念、利益主體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和沖突。正是基于對社會發展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公共領域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創造性地指出了公共領域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承載的部分整合社會矛盾和沖突的責任和義務,亦即其在化解和調處當前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各領域矛盾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一)公共領域營造了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圍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其最根本的特征的民主法制,又決定、制約和影響著其它方面。“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5〕成熟、健全的公共領域的主要政治功能是能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這恰恰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所在。
公共領域理論基于西方社會自由民主和共和民主而產生,但又是對兩種民主所存在的政治冷漠和極權主義暴政等問題的解決,因而高于西方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兩種民主形式。“蓬勃發展的公共領域是現代民主的基本條件。”〔6〕對于當前我國正在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公共領域理論以嶄新的視角和高度,基于我國社會政治發展狀況,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了政治和諧的民主文化和民主政治基礎。公共領域營造了一個獨特的、符合我國發展要求的社會文化交往領域,在該領域,肯定個人獨立自由,追求公共性、捍衛社會正義和保護私人權利。公共領域代表著一種以公共利益為內容、以公眾自由平等參與為形式、以理性商談和理性批判為目的的社會交往空間。〔7〕公共領域以其獨有的運行機制有效地解決了中國政治權威的合法性問題,實現社會團結和社會整合。同時,它促進了我國和諧社會的民主監督機制建設。公共領域因其社會地位獨特,不但能夠為社會大眾提供商談公共利益的平臺,而且還能夠以此來形成特定的公眾輿論,為社會公眾構筑了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公共領域通過一定途徑,把“交往權力”有效地轉換為行政權力,使社會公眾成功擺脫了各種權威束縛,能夠自主表達自己的意愿,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政治問題的快速解決。
(二)公共領域有效地對和諧社會的矛盾進行調處和化解
和諧社會也像其它社會形態一樣,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中存在著特有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進入“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相交織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和沖突空前復雜和激烈,但隨著我國公共領域的迅速壯大和其作用的發揮,這些問題也都將迎刃而解。
一方面,公共領域能夠有效地調處和解決經濟領域的矛盾。公共領域通過限制國家權力、培育市場主體、規制市場邏輯、直接參與市場而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公共領域“把‘自在的市民發展成為‘自為的市民”,〔8〕公民完全以自由人的身份來處理普遍的公共利益問題,既不代表私人也不代表國家權力機關,謀求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因而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對個人權利進行保護,實現對矛盾沖突的調解和解決;公共領域通過動用非強制性的社會力量,諸如社團組織、社會運動、獨立的個人以及傳媒組織等,并通過社會輿論和公共性活動等機制對國家權力的行使施加壓力,對利益集團的自利行為予以干預,不使其過度擴張或者當其侵犯個人權利時能夠挺身而出與之抗衡,實現對個人權利的有效保護,從而起到緩和、調解和解決經濟領域矛盾沖突的作用,為實現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另一方面,公共領域公共領域能夠有效地調處和解決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多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伴之而生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多樣化和利益訴求復雜化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也對我國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公共領域通過參與社會管理,促使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中間力量的壯大,發揮“小政府、大社會”中“大社會”的作用,為公眾提供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和恰當便捷的利益表達方式,最終實現利益表達,有效彌補正式制度下社會管理的不足,〔9〕逐步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依靠公共領域機制的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同時,作為界于政府和社會中間的體制外力量,公共領域通過其信息預警功能將社會矛盾信息在政府與社會之間通暢地進行傳遞,實現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能夠盡早發現矛盾和沖突的端倪,關鍵時候還能起到一個緩沖帶的作用,對社會矛盾進行減壓、平衡,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提出應對措施,從而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的作用。
“和諧社會”業已成為我國社會公共生活最為熱門的主題詞,對“和諧社會”的關注和為之付出的實踐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楊仁忠教授撰著的《公共領域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一書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強烈的現實意義,但玉無完玉,比如其對“中國公共領域的培育與建構”等問題的研究還略顯不足,值得我們進一步進行深思與研究,在理論實踐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微薄之力。
〔參 考 文 獻〕
〔1〕〔2〕〔3〕〔7〕楊仁忠.公共領域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01-138-139-185.
〔4〕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養成:“和諧社會”的實踐哲學基礎及其人文價值追求〔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03).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6〕〔加拿大〕查爾斯·泰勒.公民與國家之間的距離〔G〕//.汪暉,陳燕谷,編.文化與公共性〔M〕.上海:三聯書店,2005:207.
〔8〕楊仁忠.公共領域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8.
〔9〕楊仁忠.論公共領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獨特作用〔J〕.理論探討,2012,(01).〔責任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