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賢偉 陳少君
摘 要: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部署,探索生態文明美麗鄉村模式,湖州全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南潯區菱湖鎮射中村作為改造試點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規劃以“宜居、生態”為著力點,實現“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生態優良、特色鮮明”的規劃建設目標。
關鍵詞:湖州;射中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居生態
1 項目概況
1.1 區位分析
射中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西南8km處,村域面積約5.5km2;截至2011年底,射中村現有人口3276人,876戶。
1.2 自然資源
射中村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充沛;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全年以東北和東風為主。
1.3 歷史發展沿革
射中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村,清《歸安縣志》記載“舊有集市,名射中集市”,相傳上古時代后羿于射日,故名射村。村前有一潭,名箭潭,傳為箭落之處,昔日村有“十橋十廟”,著名的有三國吳獅子吼寺、西晉開化院、梁朝苑寺、宋東岳宮等。
1.4 政策背景
2005年10月,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制定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美好鄉村建設要求。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部署,探索生態文明美麗鄉村模式,湖州全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美麗鄉村。當前射中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加以解決。本規劃按上述文件精神,以“新型社區”為載體,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為基礎,進行中心村規劃編制。
2 現狀分析
2.1 用地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四至為西臨射錦公路,北到雙灣村南側,東側、南側依靠自然水體,用地范圍26hm2。
2.2 用地分析
現狀用地布局緊湊,功能單一:以一類居住用地為主,公共用地不足;水塘分布散,不利于土地利用,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工業用地布局零星,污染收集困難,造成水土污染。
2.3 交通分析
現有道路系統不完善,主干道路況較好,宅間道路路況較差,以土路為主,沿河路景觀效果較差。
2.4 基建分析
污水工程:現有污水處理中心,基本滿足村莊現有污水處理。環衛工程:現有環衛設施布局分散,缺垃圾收集站,生活工業垃圾不易收集,影響村容村貌。
2.5 建筑質量分析
現狀建筑以低層為主,形式多樣,風格凌亂。其中射錦路沿街建筑質量較好,風格統一,以外立面粉刷為主;沿河建筑存在亂搭亂建現象,造成環境臟、亂、差,需綜合整治。
3 規劃總論
3.1 規劃目標
以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為指引,射中村規劃以“宜居、生態”為著力點,實現“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生態優良、特色鮮明”的規劃建設目標。
3.2 規劃原則
①整體規劃設計原則;②保護和發展鄉土文化原則;③可持續發展原則;④以人為本,尊重民意原則;⑤適度超前,建設配套原則;⑥外觀一致性原則;⑦共時原則;⑧發生、演化一致原則。
3.3 規劃結構
為實現規劃目標,通過調查、分析總結,提出“一軸,兩心,兩片區”的總構架。
“一軸”:指貫穿射錦路的交通景觀軸,它將沿街住宅景點串聯成珠,成為射中村的“綠脊”。
“兩心”:指公共服務核心和教育服務中心,以達到公共服務設施的有機滲透和最大化利用。
“兩片區”:湖心公園片區和次級公園片區,是村內核心景觀,生態名片。
4 規劃設計
4.1 道路交通工程規劃
規劃從長遠趨勢出發,對現有道路改造并做環通設計,對新建道路超前規劃,形成“五橫三縱”的道網結構。射錦路為村外聯系主干道,設計路寬12m。村級次干道,設計路寬6m,滿足基本交通和消防需求。宅間路,設計路況1~3m,滿足入戶需求。路面結構以水泥或瀝青為主,停車場結合廣場綜合利用,農忙時作為曬場。
4.2 電力電信工程規劃
電力工程規劃主要依托現狀電力設施,形成環+枝狀供電體系,供電線路采用220V的電壓,沿道路地埋,原有線路“上改下”。
電信工程規劃,廣播、數字電視、寬帶,電話等線路由菱湖鎮接入,居民點內布置模塊點,沿村莊道路布置。
4.3 給排水工程規劃
4.3.1 給水規劃
給水管網規劃結合規劃路網就近接入各戶,干管DN200,入戶管DN50;管道沿路布置;利用現狀水塘河流,因地制宜,結合配水管網建設消防系統,消火栓保護半徑不宜大于150m。
4.3.2 雨水規劃
選取湖州市暴雨強度公式計算雨水量,形成相對獨立的雨水排水體系;道路兩側修建排水溝;各片區雨水匯流后就近排入水塘和河道。
4.3.3 污水規劃
污水主要來自家庭和公建,規劃結合建筑布局,形成相對獨立的污水管網系統。污水主管DN400,支管DN300,入戶管DN100,布置于道路的東、南兩側,埋深在0.7~2.0m。
4.4 建筑工程規劃
4.4.1 新建建筑設計指引
設計三種戶型,戶型1:建筑面積為60m2;戶型2:建筑面積為112m2;戶型3:建筑面積為119.73m2;所有新建建筑建筑風格采用傳統江南民居風格,建筑立面簡潔大方,色彩雅致。
4.4.2 原建筑整治設計指引
原建筑整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墻面整治:以現狀建筑為基礎進行整治,墻面選用白色涂料抹面,墻體拐角選用深綠色裝飾涂料,窗套選用深灰色裝飾涂料。
門窗整治:建筑窗框整治以完整、清潔為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在適當節點設計具有傳統意味的鐵藝窗花,并做木色處理,增加村莊文化氛圍。
院墻整治:采用綠籬改造為主,形式多樣但力求整體協調。重要節點可采用竹、木柵欄形式。
屋頂整治:建議采用三角形輕剛屋架加上木條的做法加以裝飾;屋頂需放置太陽能或水塔的,具體位置需由結構工程師核定,考慮到村容美觀不建議靠近女兒墻設置。
4.5 環境工程規則
公園綠化:利用村中心水塘改造成環湖公園,采用綠化、小品、園路、景墻、亭廊等形式打造休閑、健身、娛樂的核心公園,提升村莊整體品位。
道路綠化:結合道路兩側可用空間種植行道樹,形成道路綠化帶;設街頭綠地,為行人與居民提供短暫休息的場所。
河道綠化:對現有河塘水系進行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質環境,并結合河灘綠化、駁坎綠化,采用自然生態的形式,營造自然式濱水景觀帶。
建筑綠化:鼓勵村民在自家院落加強庭院綠化、屋頂綠化和立面綠化。
4.6 歷史文化保護
村內有明清時期建筑,對于規劃區范圍內的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應加強保護,并與旅游產業開發相結合,深度發掘歷史文化產業的發展。
樹立保護規劃先行的理念,通過制定和實施保護規劃,有針對性的全面規劃和實現文化遺產及其環境的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