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子
[摘 要]教師要教好學生作文,必須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作文教學要巧妙地設計教學導語,激發孩子們的習作欲望;引導學生動手練習,用身邊的事物勾起孩子們作文的欲望。
[關鍵詞]作文;興趣;激發作文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頭疼的,但也是必須要面對的。教師必須激發孩子們的習作欲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作文。
一﹑用好奇之心叩開學生習作之門
巧妙的導語就像一把萬能的金鑰匙,能夠成功打開學生習作的淵源之地。于漪老師也說過:“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上課之初,在學生還處于課間的興奮之中,一時難以回到課堂的情況下,用巧妙的導語先宕開一筆,用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如講故事、猜字謎、歌曲)開始,就能很快地把課堂導入到和諧有序的氛圍。
好奇是一切求索的動力,是一切進步的根源。孩子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好奇開始的,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孩子們的求知欲,對創造性思維與想象力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這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
精心設計片段練習,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完成小的片段,有組合因素的精彩呈現,就不愁整體的紛呈組合。在習作教學中,只要把單一枯燥的練習加以改良,就會變成更有趣的開放式的練習。
二、加強學生的習作練習
孩子們親自動手操作不僅能集中注意力,更能促進思維的活躍發展。習作課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前或課堂上進行深入觀察、實際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動一動、做一做、剪一剪、縫一縫的操作中,手腦并用,全身心投入,以動促思,讓他們在自我實踐中發現事物、事件的實際性。如在寫“我的課外生活”作文教學中,通過《小老鼠搬家》的故事引入,然后讓學生邊聽邊畫一只只老鼠,他們畫的老鼠形態各異。接著讓孩子們來說說:你為什么畫這樣的老鼠?說出理由就能展示在黑板上。他們為了讓自己的老鼠能順利地展示在黑板上,就紛紛給自己的老鼠找理由,這樣,他們習作的情緒越來越高漲。
在習作課堂上不僅可以畫,更可以做一做,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來源于動作。”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動手操作也是作文課堂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實踐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做實驗也是很簡單很快樂的事,利用身邊最簡單最常見的物品,就能讓孩子們發現:哦,實驗并不麻煩,用具就在我身邊!在“快樂的實驗課”作文教學中,教師利用最簡單的道具——報紙,來讓孩子們動起手來。簡單的幾塊紙片,簡單的幾次動作,為了增加實驗效果的明顯性,所以告訴他們把所給的紙片撕得粉碎,就在孩子們撕紙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享受到了玩的樂趣,心情變得非常輕松,在摩擦時也非常起勁,所以實驗的效果也非常明顯。這樣輕松的玩耍過后,再問他們:你剛才如何把這個實驗效果做得如此明顯?他們急于表達,更樂于表達,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了習作的簡單與快樂。
少年兒童由于受認知結構的局限,很多知識難點不易掌握,教學中形象直觀的教學能喚起學生注意,有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對從小培養學生的習作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描寫一種小動物時,筆者把自家女兒喂養的小鸚鵡、小魚、小蝦、小蟲等帶到學校,讓他們直接感觸到實物,來觀察他們的外形及顏色、活動特點等,這樣,他們就不用憑空想象、隨意捏造了。看身邊熟悉的事物,發現熟悉事物的有趣之處也是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這時他們如釋重負:哦,習作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啊,太簡單了!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而發現則是把這源泉發掘出來的重要途徑。孩子們無時無刻都有所見、所聞、所行、所想、所感,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了這些潛能,只要教師讓孩子們發現他們自身的這種潛質,他們一定能寫出一篇篇動人心弦、感情真摯的作文。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