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增洋 夏修山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要求課改實踐者打破傳統教學,更新教育觀念。本著既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的原則,筆者創設了“332·五環節”的課堂模式,并思考付諸實踐的要求方法,以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332·五環節;40分鐘;操作模式“332·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理念與方式的體現,由原來的一節45分鐘變為40分鐘,倡導教師講不超過15分鐘,師生互動不少于15分鐘,學生練不少于10分鐘;基本流程為“導、學、探、講、練”。旨在改進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學生思維深刻度、“三維目標”達成度,打造有效、高效課堂。
一、“332·五環節”40分鐘課堂模式的概述
教師講不超過15分鐘(學行思結合,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消化、練習時間);師生互動不少于15分鐘(引領學生自信;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指導學生方法);學生練不少于10分鐘(引導學生回味梳理,質疑討論、鞏固拓展)。由原來的45分鐘變為現在的40分鐘一節課,三項指標所占比例為3:3:2,故稱為“332”。這三項指標實際代表了高效課堂的三個驗證標志:學生的參與度、學生思維深刻度、三維目標達成度。課堂無論如何改革,最終由這三項指標統一驗證。“五環節”為:導(目標導學,整體感知);學(自主學習,疑難梳理);探(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講(精講點撥,能力提升);練(訓練測評,反饋矯正)。
“332·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以改進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為抓手,以提升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學生思維深刻度、三維目標達成度,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為目的,是一種教學理念與方式的體現,各學科和各任課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靈活運用。
二、“332·五環節”40分鐘課堂模式的基本環節及操作要求
第一環節:導——目標導學,整體感知。教師創設情景出示自學指導,設置問題,讓學生整體感知;對自學時間、內容、方法、標準提出明確要求,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
第二環節:學——自主學習,疑難梳理。以導學案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主線進行獨學,在獨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運用雙色筆進行標注或記錄。教師巡回,及時發現共性問題,適度調控自學時間。
第三環節:探——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學生把自己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提交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然后教師按導學案上的內容分配任務,各小組依據任務,充分利用黑板、班班通等開展講、說、演等活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適時追問、點撥、評價。這樣在生生互動中、師生互動中鞏固知識,生成知識。
第四環節:講——精講點撥,能力提升。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匯總發現的問題,對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發現知識規律,構建知識體系,總結答題方法與思路;對學生不能發現的潛在知識點及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教師要進行精講、歸納、拓展延伸和提升,努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環節:練——訓練測評,反饋矯正。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對不同的學生開展分層訓練和分層達標活動,力求數量適度、難易適度,體現梯度,檢驗課堂目標達成度。課堂測評一般5-8分鐘,學生應獨立完成。針對學生訓練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及時矯正和效果反饋,實現“堂堂清”,必要時增加拓展練習。
模式給出的五個環節不可缺失,“導、學”兩環節可置于課前,教師的講總計不得超過15分鐘。一堂課的五個環節也可根據教學內容擴展到專門的三節不同課型的課,即自主學習課、交流展示課和訓練反饋課。
在“五環節”中,第三環節是最重要的環節。校長可召開全校備課組長、骨干教師專題會議,制定“合作小組學習”百分考核制??己藘热萦?交流互動時參與的組員數量、展示環節中參與人數、展示結果的正確率、提出疑難問題的數量、達標反饋的效果、課外作業的完成質量等。考核成績每堂一清算,每周一匯總、一公示,每半學期一次評選優秀“合作學習小組”。實施這一環節要注意的是:調動優生互幫,面向中后生展示,時時評價激勵,
培養團隊精神。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