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燕
[摘 要]新課改視域下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是廣大教師應著重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應注重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采用幽默風趣的教學方法,重視教學與實際的聯系,提高課堂效率,巧解數學難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率;數學難題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中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積累,更是影響到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思維的鍛煉。在課堂中有效引導學生解決數學難題,進行思維拓展,是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
一、注重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師要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與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把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通過直觀化、情境化的情境創設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使得數學課堂充滿情趣與活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筆者在講授“比的認識”時,拿出某飲料瓶問學生:“瓶上的標簽上寫著‘水與奶的比例為1:10,這樣的比例關系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比,大家還能舉出別的事例嗎?”于是學生紛紛舉手,此時筆者趁機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資料,創設情境:“工廠要生產這樣的飲料100噸,需要水和奶水各多少噸?”筆者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分組交流。在對學生的各種解題方法給予了相應的肯定之后,緊接著筆者指出本節課學習的新知識——按比例分配,切入教學重點。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人人動腦、個個參與,學生帶著對新知識的好奇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激發了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欲望。
二、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以教師的單純講授為主,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思考的能力都不高。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要以“自主探究性學習”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教師應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使之在能動的參與和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大有裨益。
比如,在講授“圓的認識”一節時,教師可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利用工具畫圓,看哪個小組使用的方法最多。經過討論、思考,有的小組竟然用了四五種畫圓的方法,如用圓規畫圓,用繩子和鉛筆畫圓,把圓形物體放在紙沿著物體邊緣畫圓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在把探究式學習放在首位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三、采用幽默風趣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使用幽默的教學方法,對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的想象力有重要的作用。幽默的講解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學習知識,真正把課堂教學變成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精神樂園。
例如,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巧解雞兔同籠問題:有頭100個,腳240只,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學生看到題目后開始計算,始終算不出結果,學生一時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這時教師問:“是什么攪亂了你們的思路?”學生回答:“每只兔子有四只腳,每只雞有兩只腳,如果兔和雞腳數一樣就好了。”于是教師說:“現在我命令,全體兔子立正,提起前面的兩只腳。”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師:“現在兔和雞的腳只數相同了,上面有100個頭,下面有多少只腳?”生:“200只。”師:“和原來腳的只數比,少了多少只?”生:“40只。”師問:“這40只腳去哪里了?”生:“被兔子提起來了。”師又問:“被多少只兔子提起來?”這時學生恍然大悟,歡呼道:“雞80只,兔子20只。”這樣一個抽象而枯燥的題目,通過教師幽默的教學變得生動而有趣,課堂效果明顯提高。
四、重視教學與實際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內容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