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豐
[摘 要]熱愛學生是教師的神圣天職,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合格教師的必備素養,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教師在付出愛的過程中,能收獲教育的成功,體驗工作的樂趣,增強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刻認識職業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教育事業,使自身的職業能力和人生境界都得到提升。
[關鍵詞]師愛;內涵;表現一、師愛的重要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固有本性。教育產生于人類對后代的深切關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人類在以本能愛心哺養下一代的漫長過程中發生質的進步,懂得了用智慧和文明給后代以精神哺育,以此求得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對學生是否充滿愛心,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成敗。愛是兒童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教師奉獻給學生愛則符合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我的熱情將如春天的太陽使冰凍的大地蘇醒那樣迅速地改變我的學生們的狀況。”師愛能夠從根本上,從多個角度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充滿師愛的教育環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溫暖、關心和理解,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人生態度,幫助學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師愛的內涵及表現
師愛不是一般的同情、呵護或憐愛、慈愛,它既是教師真摯感情的自然傳遞,更是基于事業心、責任感的積極主動的愛,是服從教育培養需要的科學的愛,是超越了個人好惡和自然情緒的理智愛。
1.新世紀的人民教師應當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師愛的內涵,以新的姿態認真履行熱愛學生的師德要求。關心愛護就是用心地關注,真情地呵護,就是為學生著想,給學生以幫助,把學生的冷暖喜怒掛在心上。一位外國教育家描述其與學生相處的狀態:“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隨著他們歡笑而歡笑……”這就是生動而充分的關愛表現。
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其深層的實質性內容是關注和幫助學生的學業進步和道德成長。既給予學生眼前的、現實的關心和呵護,也為學生的長遠和終身著想,既給予學生學習和行為的指導幫助,又充分關注和呵護他們的心靈,這才是高境界的關愛。
2.尊重他人人格是人際關系的普遍原則,尊重學生人格同樣是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師愛的起碼底線要求。中小學生雖然尚未成年,但他們與成年人、與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為人的尊嚴是超越年齡、知識、能力和經驗水平的,它只取決于人作為人的內在本質。但是,師生之間由于存在年齡和經驗的差距,有分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客觀上容易產生不平等、不尊重的情況,因此,尊重學生人格不僅是師愛問題,而且還是遵守法律的問題。
尊重學生就是從內心把學生作為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來對待,重視他們的感受,傾聽他們的意見,提倡“蹲下身來”與學生在同一水平線上對話,改變居高臨下狀態,杜絕言語傷害和隨意性懲罰。
尊重學生人格是成功實施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相處,才能達成師生間的溝通理解,才能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感情、智力發展、興趣愛好和稟賦傾向,從而得心應手地實施教育。
3.教師對學生的公平公正,就是指對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個性和外貌的學生及與自己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都同樣重視,同等對待,做到愛無差別、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不忽視任何一個學生,實事求是,賞罰分明,不憑個人好惡行事。
公正是人格的脊梁,教師公正是師格的支柱,是教師形象和教育形象的體現。中外多項教育調查反復顯示,學生十分看重教師的公正,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公正是教師最重要的職業品質,偏頗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諒的教師品質缺陷。教師的不公正構成對教育環境的破壞,造成教師威信的喪失。身正令行,教師只有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才能贏得尊重和信任,使學生樂意合作和接受教育。
4.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愛不可或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同樣至關重要。離開了嚴格要求,就難以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嚴格要求,就是從有利于學生成長發展出發,對他們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就是堅持執行制度,嚴格紀律,獎罰分明,嚴格要求正是出于關愛之心,應當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基礎之上。教師須正確把握寬與嚴的標準和尺度,做到嚴格而不苛刻,寬容而不放縱,使他們的要求和期待能夠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進而真正轉化為學生的進步行為。
寬嚴有度是教育藝術的體現,更是教師愛心、耐心和責任心的反映。針對當前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嚴格有余、寬容不足的情況,教師特別需要重視“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在此也要注意“嚴”的幾個誤區。第一,嚴不是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而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的高標準;第二,嚴不是急于求成,不能期望后進生一夜之間變為優秀生;第三,嚴不聲色俱厲,不能把壓制和恐嚇等同于嚴格。第四,嚴不是體罰責罵,體罰非但達不到嚴格要求的目的,反而會導致學生的恐懼和逆反心理,是教育的大忌。
5.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應盡義務。不論從教師作為成年人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還是從教師作為教育者保護受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教師都應切實擔負起這一責任。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時間和經濟性的相處關系,除家長以外,教師理所應當地成了學生權益和安全的重要保護者之一。在維護學生權益方面,還要更新一些觀念。一是強化人權意識,樹立人的合法性權益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二是轉變“學生權利多了不好管教”的陳舊觀念。
生命是最可寶貴的,保護學生人身安全,是維護學生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利,教師應當對此高度重視,強化“安全第一”意識。一要堅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二是落實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如保護學生在校飲食安全、集體活動安全等等;三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安全狀況,及時發現和排除安全問題,遇有緊急情況挺身而出,排難救險。
三、警惕愛的失落與扭曲
愛生是教師職業的悠久傳統,在當今的中小學校園,這一優良傳統得到弘揚,“尊師愛生”仍然是師生關系的主旋律。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熱愛學生,對學生負責,兢兢業業為學生服務,也確確實實是絕大多數教師的自覺行動。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由于教育內外和教師自身的一些原因,少數教師確有不愛學生的情況,還有部分教師主觀上雖有愛心,卻因表現失當而無法讓學生理解和感受。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已經進入市場的社會行業受到市場機制作用,普遍提高了服務水平,增強了情感投入,人們日常生活消費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優質服務。相形之下,有些教師存在一些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深思。許多中老教師都認為現在的師生感情比以前遠了、淡了,師生之間冷淡多于親密,隔膜多于溝通。部分教師出于自身功利或感情關系,對學生不一視同仁,斥罵與體罰學生。
四、傳遞師愛的藝術
師愛不是單純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具有理智性、主動性和科學性,因而需要自覺錘煉,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教育涵養,掌握師愛藝術。
師愛藝術是欣賞的藝術。教師要善于欣賞自己的學生,經常地、公開地表達對學生的賞識和贊美。“你真行”應當成為教師的常用語和口頭禪。師愛藝術是溝通的藝術。溝通是師生雙向的相互敞開心懷。教師要贏取學生信賴,傾聽他們的心聲,同時真誠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溝通的媒介可以是言語,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行動。師愛藝術是處理矛盾的藝術。面對學生發生問題,要以善意和技巧去化解。一位教師發現學生考試時抄襲了1分的內容,在試卷上給評了“100-1”分,當學生感到慚愧主動認錯之后又改評為“99+1”分,并說:“這一分是對你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的獎勵。”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老師的深愛。
責任編輯沁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