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考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現行高校考試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些問題,無法體現出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產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在實際生活中對他們的影響。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考試 改革 思考
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作《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方面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時指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從決定可以看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只會紙上談兵的應試“人才”。我們的素質教育不能僅僅是增開部分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也不能僅僅是針對課堂教學的改革,而應該是包括考試在內的全面的改革。
1 思政課考試模式現狀
1.1 考試方式單一。就我院和周邊各兄弟院校考試方式來看思政課考試大多以期末筆試為主。采用筆試方式無論是開卷還是閉卷都有很多弊端。如果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學生就會采取考前突擊方式通過思政課的考核,如果采用開卷方式那就更好了,連突擊背誦都免了,到時拿著書再去抄就可以了,或者直接“百度”。在學生眼里學習思政課不過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至于平時的個人修養如何、公德意識有無、是否學以致用等等似乎都與這門課無關,因為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如何都不會影響他本門課的最后成績。這種傳統的考試方式對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來說是極其不適應的,忽視了實踐教學的檢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教學效果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體現。抑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和個性的成長,不利于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2 評價方式過于刻板,不注重試后分析。在對試卷的評價上,大多數學校采用的是統一試卷、統一評分標準,給參考答案。教師在閱卷時只是對照著答案采點給分,有時為了試卷的保密性,教師甚至連本身的考題是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對學生有創造性的觀點不夠重視甚至抹殺。計分方式上仍然采用百分制,過分追求精確計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積極探索和發揮的空間,答題時過分追求標準答案,課本表述。這種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考試結束雖然也有試卷分析,但都流于形式,教師填寫時關注的是成績的分布情況,學校管理部門審查時關注的是及格率、優秀率。很少關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考試結果表明的弊端。學生更是考完試就萬事大吉,及不及格都已經過去了。不會再去分析。當然大多學校因為期末考完試學生大多在成績出來前就已離校,除了上網看看自己達沒達標外,對試卷已不再關心。學校也一般不會下發試卷要求學生做試卷分析。這種方式不利于對考試的監測和反饋。
1.3 命題缺乏創新、缺乏課程特點。現在大多學校采用建立試題庫的方式,提前由代課教師根據分工出好試題,根據標準模式編制試卷。為了照顧試題不超出任課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出題者只能按通用教材出題,考試內容側重對知識點的考查,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實體形式較為死板,一般為單選、多選、簡答、論述,而客觀題占分較大,主觀性試題占分比例較小,試題答案要求統一。
1.4 實踐課考核體現不明顯。近年來實踐課在思政課中可是明顯增加,教師也在多方面探索實踐課教學模式,但是在成績評定中實踐課卻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要么,實踐課成績只是平時成績的一本分,要么只作為參照,或者實踐課在成績評定時根本不作為參考。這就使得實踐課走馬觀花、流于形式。
2 思政課考試模式的思考及探索
2.1 考試模式應該采用多元化方式。改變過去單一的筆試模式,采用筆試、課堂參與、社會實踐、小組合作調查、討論,學生互評,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其他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操行評語等方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也改變學生學思政課只是為了拿學分,平時不上課,考試靠突擊的方式,而是將更多的評價轉移到學生日常行為的評價、監督上,真正體現思政課的育人目標。通過對課堂參與度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性而不是上課只是換個地方打游戲或者睡覺、聊天;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實現對學生思考力和行動力考核的統一,通過學生互評、班干部評價、班主任、任課教師評價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表現,做到知行統一。
2.2 建立學生品德檔案跟蹤制。對學生思政課的考評不以這門課程結束為限,而應該從大一新生入學時開始建立品德檔案到畢業時為止,在畢業前根據大學期間在各方面成績的記錄及畢業實習評價等作出綜合評價。克服學生集中突擊,隨著課程的結束對課程中提出的要求也一應拋之腦后的做法。另外,這種方式也更有利于學生更多的關注自己良好習慣的養成。在平時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中都體現出一個大學生該有的素質。
2.3 一定比例的優秀學生免試制度。對于在課堂教學、考勤、作業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由教師建議、學生申請,教研室集體討論決定,或者由學生和教師組成評審團對申請學生進行面試的方式決定免除筆試。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減少逃課率和作業抄襲、應付等問題。當然對于免試學生的比例學校應有規定可限定在5%~10%之間。
2.4 加分模式。對于在平時思想道德品質表現突出學生,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和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學生,如在正式刊物發表與思政課相關的論文、參加比賽獲得名次等都可在最終考評成績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鼓勵學生提高個人品德和修養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探索精神,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合作競爭能力。
3 結束語
對考試模式改革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管理者、教師、其他教學管理人員都要從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出發,充分認識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意義,調動教師和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的教學改革模式,承認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付出,并對表現突出者給予鼓勵。各方形成合力,果斷的擯棄過去那種單一、刻板的考試、考核模式,根據思政課本身的特點和時代的要求以及90后大學生敢于、勇于創新的特點,大膽實踐新的考試模式,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繼續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艷瓊、李曉莉.以能力考核為中心的考試模式思考[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2]陳倩.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談高校的考試改革[J].高教探索,2005(2).
[3]秦建國.對高職院校考試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
[4]潘淳,繆秋菊.對高職高專考試改革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7(09).
[5]呂健.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化開放式考試模式的探索[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9(12).
[6]史菊紅.在高職教育中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3).
作者簡介:
史菊紅(1976-),女,甘肅隴西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政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