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劉麗紅
[摘 要]本文通過對貧困地區教師行為的調查研究,了解教師在師生關系建構中的行為偏差的特征與表現,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貧困地區;教師職業發展;師生關系;行為偏差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165 — 02
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教的教育教學能力、心理素質、道德水準等都會通過其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教師要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包括適應教育變革要求的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師也要教會學生適應學習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環境變化的能力。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課程及其相關要素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課程的內容設計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更關注學生的探究、體驗與分析、創造;課程的結構更強調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課程的評價更強調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的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等等,課程在上述方面的變化,對教師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這一重大變革中,如果不能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就無法勝任新的教育、教學活動的要求。因此,研究教師行為及其轉變對于教師提高其職業化與專業化程度意義十分重大。
對黑龍江省貧困地區教師的調查表明:貧困地區教師由于環境、教育資源、教育視野等方面的限制,在建構師生關系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偏差,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職業發展。因此,分析教師行為偏差的表現與成因,進而提出改進對策,對于教師行為的改善意義重大。
一、 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出歧視與不平等的行為
首先,一些教師偏袒家庭政治、經濟狀況好的學生,而對無權無勢家庭的孩子不屑一顧。這樣會使家庭狀況不好的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因為孩子之間會進行比較。著名的伊頓公學,無論權貴之后,還是富賈之家,只要進了伊頓都一律平等。教師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他們認為劣等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其次,有些教師過于親近某些學生,這會使他們與同伴疏遠。過于親近某些學生,把師生關系等同于成人之間的關系,這就跨越了師生關系的正常界限。而教師應該保持這一界限,分清什么該與學生分享與交流,什么不該。否則,會給學生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他們承擔了成人關系中的角色,而不是同伴關系中的角色。第三,教師對學生的歧視是師生關系扭曲的表現。教師對學生的一些生理缺陷如肥胖等問題,要謹慎對待,有時即使是善意的提醒可能也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持謹慎態度,也要告誡學生不能嘲笑有缺陷的人,要理解有缺陷的人的感受,對他們持同情的態度。同時,重視有缺陷孩子的優點,在全班面前給予表揚,教會學生與他們和諧相處。
二、教師對自身行為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認識不足
首先,教師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學生帶來何種影響,如果可能對學生產生傷害,就應立即停止這種行為。教師應珍愛孩子們的生命,任何事情都不能置于孩子們的安全之上。教師應隨時關注孩子們的安全,尤其要意識到孩子們所面臨的各種潛在的危險,以保護孩子的安全。比如,有的孩子坐在后面看不見,教師應盡早察覺這種情況。其次,教師不應對自己不喜歡或敵視的孩子進行人身攻擊。現在,保護公民的人格權與隱私權已經被寫進憲法,教師更應該重視這一問題。一些教師不負責任地對一些他們認為沒有前途的孩子進行悲觀的預測,認為他們考不上大學、沒有前途等等,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教師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是鼓勵學生,幫助他們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打擊他們,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第三,一些教師希望用排榜的方法激勵學生,但這種方式更多地是激勵排在前面的學生,而對那些排在后面的學生,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則是一種對自信心的最大的打擊。對學業成績差的學生,教師不應再去強化他們成績差這一事實,更不應嘲笑與批評,而是應幫助他們恢復自信。這要求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其解決之。第四,教師應認識到對學生的歧視與侮辱帶給學生的損害是長久的。兒童時代的每一個孩子都在試圖理解這個世界,而歧視對他們而言,不僅帶來痛苦,還有困惑。因此,教師應該具有能夠了解不同學生情感變化的能力,這樣才能對自己的情感及時做出調整,避免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第五,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對于任何一個孩子的教育,教師最無助的做法是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感受,在做出指定某一同學上黑板做題之前了解他的水平,如果該學生的水平不能使其做出教師規定的題目,就不要讓該學生遭遇尷尬的境地。此外,對于青春期最敏感的所謂“早戀”問題,教師應慎重對待,不能輕易就給學生扣上“早戀”的帽子,甚至公開他們的隱私。教師應該理解:暗戀是女孩青春期社會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會從中學會正確處理與異性的關系。但是,由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當她們喜歡一個異性時,可能會表現得手足無措。教師應尊重他們的隱私,維護他們的尊嚴,正確地引導而不是羞辱。
三、 班級管理中的不當策略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
首先,教師對學生,尤其是新學生態度的冷漠,會使學生產生孤獨、無助感,會造成學生的適應困難。教師應對學生持理解、同情的態度,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和尊重。比如學生可能會遇到某些突發事件,如生病等,教師應靈活處理,對于因特殊情況而學習落后的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幫助他們盡快趕上。其次,教師以降低分數、等級的方法來教育那些上課說話的孩子,既不公平,也無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只能造成師生關系的疏遠。第三,教師不應提問學生過于敏感的問題。比如問學生是否認識一個自殺的人。如果學生對這個人有深厚的感情,這對學生就是一種傷害。第四,教師應對班級的情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如,表示學生身體不適的各種聲音如擤鼻涕、氣喘、咳嗽、打嗝等,一般教師可能會忽略這些聲音,但有經驗的、對學生負責的教師會重視這些聲音并會對其做出及時的反應;再比如,教師不應該輕易用“愚蠢”之類的詞匯來評價學生,教師應該理解:不同學生對信息的編碼是不同的,組織方式也不同,因此,應基于理解學生去評價他們,學生遇到困難,教師應鼓勵他們繼續探討或給予適當的暗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第五,教師對學生的生理要求要給予適當的同情與關注,而不應僅僅試圖有效地控制而忽略了他們的生理需要。多數教師會規定學生在課堂上去廁所必須舉手經過教師的允許。但性格特別內向、害羞的孩子有時就會尿濕褲子;但有上述行為的教師忽略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當教師教孩子申請并等待上廁所時,是在教孩子學會關注自己的需要,并逐步學會自我控制——從控制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開始。
四、 教學過程中的不當行為
首先,對天才兒童期望過高,不利于他們的發展。倫朱利(Renzulli)和里斯(Reis)將“天才”(giftedness)定義為具有高水平創造力、綜合能力及成就驅動力。表現為這些孩子喜歡新鮮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由于這一點,會期望他們過于完美,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發展出色,而不是全部,因此過于完美的要求不利于他們的發展,而在滿足他們的偏好與需要基礎上的發展更適合這些孩子。其次,當遇到不會的問題時,一些教師會設法掩飾或遷怒于提問題的學生,這些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教師的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量不足,并降低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有責任心的教師應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放下自己的所謂“自尊”,像其他教師或學生學習,不斷探究,直到解決問題,這種治學態度會對學生產生好的影響。第三,教師在提問學生時,要學會觀察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提問,否則,就會使學生陷入尷尬境地。因此,啟發式教學也不等于不同地提問,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選擇不同方式。斯諾、科爾杰和杰克遜(Snow,Corno&Jackson)研究表明:一部分學生將學習看成是理解事物的手段。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更關注字面意義而不是深層意義的學習。第四,教師在學習中對學生應持寬容的態度。有的教師對學生過于苛刻,不能容忍學生犯錯誤,因此對學生的指責與批評多于表揚,這十分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教師應該知道,在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時,他們會難以區分相近的知識,因此需要教師的指導。“支架式教學”就是一種有指導的高效率的教學。在這種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暗示和線索,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結論。第五,教師應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境,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學生所犯的錯誤,應允許有意外情況出現。即使學生有錯誤,他真誠道歉和悔改之后,教師就應諒解,給他彌補的機會,鼓勵學生進步,而不是抓住不放,進行人格攻擊。第六,教師應對學生抱有信心,鼓勵學生堅持始終,而不是當學生遇到困難就歸于學生能力低而首先放棄了努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完成一項任務,給學生機會,鼓勵他們認真負責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日本的教育極為重視這一點,無論在數學課還是體育課,無論做多么小的一件事,都必須鼓勵學生堅持做完并且做好,并且這種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來完成的。教師幫助有困難學生克服困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連續接近的方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即不斷強化學生的行為,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不斷給予表揚,直到完成任務為止。第七,教師對學生不當的評估只能打擊學生的自信,而教師客觀的、發展性的、鼓舞性的評價則能夠激勵學生。一些教師因一次考試就斷定學生將如何,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一些教師傾向于給自己不喜歡的學生較低的分數,這是一種報復行為,給低分不是教師與學生斗爭的有力武器,而是傷害學生的一把利劍。教師的評價應以公正為前提,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慎重評價學生。教師在評價學生時還要考慮自己的語言、語氣、語調給學生的影響,保持高度的職業敏感性,比如教師藐視、嘲諷的語調學生都會對此很敏感,因此要杜絕這種現象。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評估的目的是鼓勵學生進步,因此,鼓勵學生有所進步比考出高分更重要,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個人的努力決定著學習成績,他人的評價是不能決定自己的成績的,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努力,并認同他的努力,盡管這個學生與教師的要求可能還相差很遠,因為鼓勵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更為重要。
〔參 考 文 獻〕
〔1〕Carolyn Orange .吳海玲,譯.塑造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142.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3〕David R.Shaffer.發展心理學〔M〕.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4〕吳安春.回歸道德智慧——轉型期的道德教育與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