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蓮
摘 要:由于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不能正確理解課本知識并掌握教師想傳授的內容,于是就需要老師用適合初中生學習方式的情景教學法來引導他們,從激發其學習興趣著手,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和學習能力。通過論述情景教學法的具體操作及其積極作用來闡述情景教學法在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情景教學;學習興趣;語言;游戲
英語是一種交際用語,語言的作用基于日常生活的需求而產生。離開了現實生活的英語就成了純粹的理論學說,學生難以理解,更難于運用。啞巴英語的成因就是學生沒有開口的機會,所以教師應該巧妙地創設情景,讓學生用英語交流情感,提升口語能力。什么是情景教學呢?其實指的是教師借助真實的道具或者虛擬的意境所創造出來的課堂新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將日常生活中的內容用英語表示出來,把枯燥的課本知識教活,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記憶起來更深刻。如果優秀的教學法是一種藝術,那么這位教師就是優秀的藝術家,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我們必須學會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成績。
一、“踩”在實物上觀察英語
借助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演繹情景教學法往往更形象,更貼近現實生活,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而呆板的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事物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比如說,我開始拿著一個鑰匙,后來把它藏起來,告訴學生:“I have lost my key,can you help me find it?”緊接著讓學生們用英語交談,一起尋找,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內容。
二、在游戲中“玩”英語
“玩”英語指的可不是跟學生一起墮落,不學習,不顧時間地做些跟學習無關的事,而是順應學生愛玩的心理,創建游戲情景,幫助學生學習。具體方法有兩種:第一,巧設競賽型游戲。比如在學習9 A Unit 6Detective stories時,在特定的時間里,要求學生查出自己最愛的偵探小說或者推理故事的英文名字,再用英語描述自己喜歡它們的原因,說得越多,語法錯誤少的學生獲勝。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反應能力,培養了他們在遇到不懂知識時積極查閱詞典,搜索資料的好習慣。第二,合作型游戲。新的時代有新的課標,傳統課堂中獨立的學習方法已經被合作型學習的鋒芒遮蓋得所剩無幾,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要求教師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多創設一些合作學習的課題,比如講9 A Unit 1 Starsigns的時候,將學生分成小組,小組成員在一張卡片上用英文寫出自己的星座,然后混合在一起以抽簽的方式請組員隨機抽取一張,并將抽到的那個星座用漢語翻譯出來,最后歸還給每個星座的主人,讓他們為組員評分并糾正錯誤,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對得多的獲勝。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更促進了學生之間友情的進一步發展,不是一舉兩得嗎?
三、用美妙的旋律譜寫英語
音樂是當代學生最喜歡的放松方式,在美妙的音樂里,他們幾乎可以忘記學習的壓力,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借助英語歌曲來提高學生的語感和語句連續性。比如在學習9 A Unit 5 Films時,讓學生唱自己喜歡的電影里的主題曲,眾所周知的“my heart will go on”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四、在對話中演繹英語
英語不僅是一個學科,它更是一門語言,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學生才能真正提高語感和口語表達能力。老師應在課堂中多創設一些有趣的情景對話,比如在講Teenage problems這課時,讓學生用A提問B回答的形式進行對話,圍繞煩惱在哪,為什么煩惱,怎么解決煩惱展開,如此一來不僅傳授了學生課本知識,又讓他們體會到了英語問答的樂趣。
五、用肢體語言描繪英語
肢體語言是最早的語言交流方法,形象而有趣,一個老師若是在講臺上從上課站到下課,那么學生必會產生視覺上的審美疲勞,看都不想看,更別說聽了。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課堂上關注的焦點,一旦失去了他們視覺上的鎖定,那他們必然是不想聽你講課了,所以在講一些詞匯時,老師可以通過語言來描述這些單詞或者句子。比如用肢體表現出smell,read,run,surprise等等這些具體動作或者抽象名詞,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也可以寫出一些單詞,讓學生用肢體描述。這都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積極作用。
好的情景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一次失敗的課堂創新也總好過一節“催眠式”的傳統課堂,教師應用與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創新。“啞巴”英語和“文盲”英語都是英語教學中失敗的典型代表,英語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喜好,巧妙運用情景教學法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提升學生,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提高,擺脫厭學情緒的束縛,愛上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岳增安.淺談英語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成才之路,2010(22).
[2]趙曉強.情景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英語園地:教研版,2010(5).
[3]鐘海莉.初中英語情景教學的探究[J].新教育,2010(Z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