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璽
摘 要:學生頂撞老師一般都是有原因的。作為教師,只要正確對待,找準原因,智慧化解,就能有效化解煩惱。
關鍵詞:智慧;化解;矛盾;體會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即使做得再好,也時常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對此,我們只要冷靜分析,智慧處理,就會有效化解煩惱。
一、學生頂撞教師的原因
1.學生認為老師是無能的,不配做自己的老師或班主任,所以故意找機會頂撞老師
一些比較有個性的學生,往往表現出“難以馴服”的態度,他們對老師的要求一般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準則。當老師的形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和自己的要求相符的時候,他們一般會百依百順。否則,便會百般刁難,甚至對著干。
2.學生認為老師冤枉了自己,“頂撞”老師的目的是為了替自己“申冤”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很少受過冤枉。因此,一受到冤枉便會情緒失控。比如,學生遲到了,受到了班主任的批評,一般會很沮喪,但如果班主任的印象中該生可能遲到比較頻繁,于是批評他“天天遲到”的話,可能該生就要和老師辯駁了,老師的“音量”大,他的“音量”可能會更大,就會發生我們所謂的頂撞老師事件。當然,還有一些類似的情況,如學生上課和別的同學討論問題,而老師在講課,老師批評他,他覺得自己在討論問題,老師冤枉了他,也可能頂撞老師。這里的“頂撞”可能是語言上的冒犯,也可能是行為上的“你說東,他偏向西”的情況。
3.學生覺得自己被老師“逼瘋了”
記得去年,我班上有位女生沒有交作業,我連續向她要了三次,而且每次都要批評她幾句。結果到了第三次的時候,她跟我急眼了,于是就出現了頂撞老師事件。
像學生發型不合格,經常性不認真打掃衛生等事件,老師抓著不放的時候,都可能出現類似的狀況。
4.怒氣的“轉移”
一次有位平時很文靜的女生遲到了,我也就簡單地說了兩句,結果反而被她“頂”得夠嗆。我感覺有些不對勁,就打電話向家長詢問情況。家長告訴我,該生最近壓力很大,早上起遲了,家長說了兩句,就和家長吵了幾句,氣憤地離開家上學去了。這時候頂撞老師,就是“怒氣的轉移”。
針對以上原因,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二、應對學生頂撞教師事件的策略
1.打好預防針,避免矛盾的發生
我經常給學生講,如何和老師溝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之所以會頂撞老師,很多情況下,老師認為的頂撞,在學生的眼中,只是在大聲和老師辯解而已。而且,很多情況下,學生的頂撞行為,只是“一時頭腦發熱”而已,并沒有真的想冒犯老師。因此,教會學生有意見要和老師下課后溝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另外,老師遇事,如:學生遲到、曠課、上課說話等,要多了解情況,切忌遇事不明因果亂批評一氣。當我們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可能對學生的一些行為也就理解了,自己在處理問題的態度、方法上可能也就有所改變,從而就會避免學生和老師的矛盾。
2.講求策略,智慧處理
發生師生頂撞事件沒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措施得當,肯定會從容化解。
學生頂撞老師時,雙方情緒一定都很激動。此時,老師不妨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學生經過冷靜地思考,一般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使你不再找他,他課后也會主動來承認錯誤,給老師道歉。一次,我發現一個男學生在抄作業,我很不理智的隨手給他撕了,并要求他第二天一早給我重新做一份,結果,第二天他沒有理我。我當時想,給他次機會,就等到第三天,結果他還是沒有交來作業。我生氣了,把他單獨叫到辦公室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臨了,我問他怎么辦?我的意思是你作業補不補,什么時間完成?結果,他頭一揚說,老師,我以后不做語文作業了。我心中一震,看他的樣子,對我撕了他的作業還有怨氣,這會兒要壞菜。于是,我隨即很肯定地告訴他,“行!這也是你的態度,以后可以不交,你可以走了。”他大概沒想到我會這樣處理,詫異地看了我一眼,走了。之后一天,我再沒有理會這件事,裝作什么也沒有發生的一樣,到班里該干嘛就干嘛,但是我能明顯地感覺得到,他在觀察我。到第三天,他堅持不住了,主動來找我,說:“老師,那天我錯了,我不該那樣的態度,我保證以后作業再不出問題。”哎,我一看時機到了,乘機跟他聊了半天,現在這個學生表現非常好。試想,如果不是我當時的冷靜處理,極有可能發生師生間的激烈沖突。結果,那肯定是大大的不愉快了。
3.修煉老師自身的品德是化解一切師生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在班級管理中,我也時常會遇到所謂的學生“頂撞”現象,但我往往都是說服自己最后原諒了學生,而沒有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去傷害學生。有好幾屆畢業生和我的關系都很融洽,聚會的時候很多次邀請我,見面后也很熱情。跟昔日的學子們其樂融融地相聚在一起暢聊時,最能體會到做一名老師的快樂了。
事實上,只有班級管理中的煩惱一個個化解了,我們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自然,快樂也是必然的了。
參考文獻:
[1]李沖鋒.班主任工作的50個細節.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03.
[2]萬瑋.班主任兵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4.
[3]肖川.教育的情趣與藝術.岳麓書社,2008-05.
[4]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05.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