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莎
【摘要】教師教學中非語言藝術的運用,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眼神,表情等運用適當,不但可以增強知識的傳授效果,而且通過情感的影響可以起到教育學生,啟發學生,激勵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們一定要重視教學非語言藝術的研究和運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非語言;藝術;作用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綜合藝術,教學藝術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的范圍較廣,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貫穿著藝術。
教學這門藝術不僅體現在教學語言中,也反應在教師的表情和教姿、教態上。
本文旨在探討非語言藝術及運用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及它們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最大的幸福與快樂就在于與學生的交往,因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話,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閃或者一抬手,這一切都會深深的留在學生的記憶中。”在與學生交流交往活動中,除了運用正規的語言渠道外,體態語言的運用發揮著非常重要和獨特的作用。它通過一定的手勢、姿態、動作甚至眼神等各種身體態勢不斷發出信息,傳授知識并不斷完成自己對“為人師表”這一形象的塑造。
非語言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面部表情、體態的變化和舉止等手段進行傳情達意的行為。非語言藝術主要包括:眼神的運用、表情的運用和舉止的要求。
一、眼神的運用
眼神是在交際中通過視線接觸所傳遞的信息,也稱“目光”。眼睛素來被譽稱“心靈的窗口”,人們心靈深處的東西都可以通過這個“窗口”折射出來。目光語較之其他體態語,是一種更復雜,更深刻,更微妙,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人曾形象地說:“組織課堂教學,第一流的教師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師用語言,第三流的教師施以懲罰。”這可謂道出了個中之精要。講課,既要學生聽,又要
學生看。有經驗的教師講課不是對著學生的耳朵說話,而是對著學生的眼睛說話,授課中,教師總是會運用自己的眼睛,去幫助傳授信息,表達自己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審視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反饋信息,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
眼神作為教師內心情感的流露,常常靈活多樣,但講課中最一般、最常用的眼神主要有兩種,即環視和注視。
(1)環視
即目光在較大范圍內作環狀掃描。
環視目光應保持明亮有神、熱情友善、充滿智慧和自信。
環視應用的時機:
一是講課之前。號聲剛過,教室里還未完全安靜下來,這時使用環視,能引起學生注意,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開始講課做好準備。
二是提問之后。課堂提問后,如暫時沒有學生回答,教師可做環視狀,以起到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調動全體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三是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環視可調控課堂教學,促使每一位學生認真聽講。
教師采用環視眼神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遵循一定的路線,目光不能雜亂無章,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要順時
針或逆時針漸漸地掃視。
二是要照顧到教室的各個方位,速度適當放慢,也可在個別學生身上做短暫滯留。
三是不能過于頻繁,環視后應馬上恢復視線。
(2)注視
即目光較長時間地固定于某人或某物。
運用注視眼神時:面部表情應自然、既不要板著面孔,也不能嘻皮笑臉,更不能使用:盯視、逼視、瞪視、怒視、呆視、漠視、仰視的眼神。
講課中,要用眼神準確地表情達意,其基本要點是:眼睛有神兼自信、目光平視后幾行、兼顧其他不游移、保持對流不可忘。
二、表情的運用
表情,是指面部的神情和狀態。表情作為向學生傳達教師思想感情的“橋梁”,或“鏡子”,不應該是麻木不仁、單調呆板、缺乏變化的。
教師上課如果缺乏面部表情,傳遞信息的效率便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失真”。
教學中對表情運用的基本要求是:
一要真實自然;二要不失教態;三要和顏悅色。
坦誠自然很重要;變化無常克服掉;喜怒哀樂不可取;和顏悅色形象好。
3.舉止的要求
舉止,是指教師上課時的各種舉動、姿態和風度。主要包括:身體姿態,頭部運用,手勢運用。
(1)身體姿態的要求
身體姿態:主要體現在“站”和“走”這兩種形式上。
站姿:站立平穩,舉止大方,自然得體。切忌:畏畏縮縮、作態拘謹、大大咧咧;或,含胸駝背、收肩縮頸、左搖右晃、站立不穩,呆板僵硬,一動不動。
走動:是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的身體姿態之一。
教師在課堂上的走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講課時在一定范圍內的適當走動;另一種是在學生做練習、討論、實驗時,教師在學生中間走動。
怎樣走動呢?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步態穩健,姿態自然大方。
次數不宜多,不能一節課不停地走;
速度要控制,不能突然地運動或停止;
腳步盡量輕,講臺上不宜發出“咚咚咚”的腳步聲;
范圍需適中,時間要適當。
(2)頭部運用要求
角度同學生成基本平行、略往下垂的狀態,忌歪頭、左右晃動。
(3)手勢的運用要求
手勢,即手部的姿勢和狀態,它具有描摹事物、傳遞心聲、披露情感的特殊功能。
手勢的活動空間可分為三個活動區域
肩部以上稱為上區。上區的手勢多表示有氣勢的、鼓舞人心的內容和感情。
肩部到腹部為中區。中區的手勢多用于一般性的敘述事物和說明事理,是用得最多的一個區域,它表示平靜的、穩重的、開闊的心理情境。
腰部以下稱為下區。下區的手勢多表示憎惡、不悅、排斥、否定等內容和情感,這一區域的手勢用得較少一些。
手勢的運用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為達到了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在手勢的運用上要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要適合:即說的意思要與手勢所表達的意義適合,手勢的多少數量要合適。
第二要簡煉:就是每做一個手勢,力求簡單、精煉、清楚、明了,做得干凈利落。
第三要自然:手勢要做得舒展大方,切忌矯揉造作。手勢要富于變化,不能從頭到尾始終是一種手勢、一個動作。
第四要協調:教學中的手勢要和聲音、姿態、表情、形體動作等協調配合。
總之教師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非語言藝術,對于教學工作而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們每個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實踐,反復錘煉,總結出適合自己的體態語,從而優化教學效果,為教學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