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堅(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最嚴入學新政”凸顯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
文/曹堅(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為使孩子不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不惜重金購置學區房。學區房的存在和趨之若鶩的現象之下,是怎樣的社會原因?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只有這種方式嗎?
日前上海市靜安區頒布的《2014年本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從今年開始,區內公辦小學將開始建立對口入學新生數據庫,本區內每戶地址五年內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這一規定初衷在于抑制學區房的頻繁轉賣,以至個別區內公辦小學辦學規模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劃片生源。該項舉措一出引發媒體及民眾的極大關注。
學區房早已成為當下中國北上廣等大城市的熱點用詞,去年極大吸引網民眼球的是北京一間僅13平方米的學區房報價270萬元,合20.39萬元/平方米,如此高價的原因在于該房對口“北京最牛小學”實驗二小。相比之下,上海靜教院附小的學區房每平方米近十萬元的價格還有極大想象空間。無怪乎教育主管部門果斷出臺新政,旨在平抑越炒越熱的學區房市場。
然而,筆者以為,新政的實際效果還有待市場檢驗,僅僅限制學區房的入學資格似尚難從根本上破解學區房“一房獨大”的局面。
首先,學區房的價格最終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十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歷史已經證明,單純通過行政手段控制房價,難以實現調控的目標,學區房也不例外。此次靜安“最嚴入學新政”甫一出臺,歡呼者認為將有效平抑熾熱的學區房價格,筆者對此并不樂觀。供求決定價格這一最簡單樸素的經濟學原理決定了學區房一時半會兒難改扶搖直上的趨勢,在新政面前頂多漲勢“有所猶豫”而已。新政將學校對口的每一戶房屋的入學資格限制為“五年內一次”(雙胞胎及兩胎除外),也就意味著如果誰想通過購買房屋為子女獲得進入對口公辦牛校的小學入學資格,那么最少得提前五年買入。而實際上,許多家長未雨綢繆,在孩子尚二三歲甚至還未出生時就買好了學區房。其實,新政只是在公辦知名小學不堪重負的情況下以此抬高入學的門檻,盡量減少符合入學條件的生源數量,指望新政一出學區房價格立挫,那是南轅北轍。
其次,對學區房應持理性平和的心態。質疑學區房天價的論者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學區房價值的真正內涵。購買一套學區房,獲得的不只是在此處居住的權利,還相應享受了附近優質的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保障資源,從本質上說,消費者為此支付的昂貴價格并不完全背離市場交易價格的經濟運行原理。同樣地段的小區,學區房即使建房時間長于非學區房,其市場價格也會高于非學區房,這高出的房價部分就是學區房所包含的優質教育資源等附加值。即使在教育發達的美國,也有所謂學區房的概念。在美國,所有的居住區都是由相應的學區劃分的,學區所在公立學校的名聲,決定了學區的好壞,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區所在地房價的高低。一模一樣的兩所房子,在好學區和差學區的價格甚至可能相差一倍。寄希望于通過行政調控手段壓抑學區房買賣市場,并進而消除學區房現象,至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無法實現的。
再次,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才是破解學區房難題的根本之道。學區房牛氣,終歸是其背靠的公辦小學牛氣,如果各個行政區都開辦有一批教育資源優質的公辦小學,學區房的價值自然會得到稀釋和淡化。近年來,教育部門大力推進教育資源平衡發展,推行公辦教師在不同學校輪換執教,優質公辦學校與普通公辦學校結隊聯合發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不同學校間的教育差距。但是,不同行政區的中小學教育資源不夠平衡,同一行政區內不同學校發展相對懸殊的問題尚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在不短的時期內,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歸是稀缺的,“物以稀為貴”,更何況關乎孩子未來發展的優質教育資源。要使學區房的價格不至于高的那么離譜,使少數牛校擺脫每年招生的重壓,關鍵還在于培育、發展一大批牛校。牛校多了,家長的選擇面廣了,學區房的房價自然也就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