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才
胃潰瘍屬于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疾病, 該病的主要癥狀是腹部疼痛, 少數患者無該表現, 臨床上通過內鏡和X線鋇餐檢查予以確診。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 部分人群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 胃潰瘍的發病率在我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如果不予以及時的治療, 就會導致胃出血、胃穿孔和腸梗阻等不良并發癥, 給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響[1]。目前針對胃潰瘍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前者主要通過藥物來減少胃酸分泌, 保護胃黏膜來發揮作用, 后者則是通過手術將潰瘍部位切除, 從而達到徹底緩解癥狀的目的[2]。兩種治療方法對胃潰瘍均顯示出一定的療效,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兩種治療方法在該病中的治療效果, 現將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6例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 均經內鏡和X線鋇餐檢查確診, 根據系統隨機化法將上述病例分成兩組, A組38例(50%), 男 21例 (55.26%), 女17例(44.74%), 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1.8±11.2)歲, 潰瘍直徑3~18 mm, 平均潰瘍直徑(7.8±4.2)mm, 潰瘍分型:Ⅰ型20例, Ⅱ型15例, Ⅲ型3例;B組38例(50%), 男 22例(57.89%), 女16例(42.11%), 年齡23~62歲, 平均年齡(42.5±11.6)歲, 潰瘍直徑4~20 mm, 平均潰瘍直徑(8.4±4.6)mm, 潰瘍分型:Ⅰ型18例, Ⅱ型16例,Ⅲ型4例,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潰瘍直徑和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和免疫系統缺陷疾病, 兩組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選擇采取藥物保守治療, 治療過程中嚴格控制患者的飲食, 予以胃腸減壓、抗感染、糾正酸堿平衡等基礎治療, 同時使用抑酸、胃黏膜保護劑、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對癥處理, 部分患者合并出血則需要及時止血和補血;B組患者選擇采取外科手術切除治療, 根據胃潰瘍分型選擇手術方式, 18例Ⅰ型患者選擇BillrothⅠ式遠端胃部分切除術, 16例Ⅱ型和4例Ⅲ型患者選擇 BillrothⅠ式遠端胃大部切除術, 并實施切片活檢(排除惡性潰瘍)。
1.3 療效評價標準[3]研究根據臨床表現改善和胃鏡檢查結果制定如下療效標準:顯效, 胃潰瘍癥狀如腹痛、腹脹等徹底消失, 胃鏡檢查潰瘍分型由Ⅲ型轉為Ⅰ型或0型, Ⅰ、Ⅱ型轉為0型;有效, 胃潰瘍癥狀改善程度>50%, 胃鏡檢查潰瘍分型降低1個等級;無效, 胃潰瘍癥狀改善程度<50%,胃窺鏡檢查分型未見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在治療過程中觀察對比兩組的不良并發癥情況, 隨訪調查1年,結合臨床表現和胃鏡檢查對治療后的復發情況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 A組的總有效率為65.79%,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B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89%,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1.58%, B組明顯少于A組(P<0.05)見表2;隨訪調查結果提示B組的復發率5.26%(2例), A組為26.32%(10例),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n, %)

表2 兩組的并發癥比較
目前臨床上針對胃潰瘍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保守療法和外科手術切除, 前者的臨床效果相對溫和, 但治療效果較差,該療法見效慢, 治療后存在復發率高的問題, 這也是限制其推廣應用的主要原因。相關報道指出不論使用何種抗潰瘍藥物, 半年內的復發率多會在30%左右, 早年的研究顯示胃潰瘍在使用奧美拉唑等強效藥物治療后, 1年內復發率仍然達到了50%。復發對疾病的治療是非常不利的, 藥物保守治療可以在短期內控制病情, 但部分患者因治療仍不徹底, 潰瘍復發, 只能再次選擇治療, 而此時患者機體耐藥性可能也隨之增加, 因此治療起來更加困難。外科手術切除是胃潰瘍的有效療法, 它對潰瘍組織的清除效果相對徹底, 但手術是存在一定的創傷性和風險性的, 因此臨床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當慎重。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經過手術切除治療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 該研究結果同已有的報道相符。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也少于對照組, 部分報道指出并發癥同病情的進展存在的關系較多, 治療方式對并發癥的影響相對較小, 但本研究結果提示手術治療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對胃潰瘍的病情的穩定效果更好。并發癥中主要包括出血、疼痛、穿孔、幽門梗阻和上腹飽脹, 這些并發癥都與潰瘍組織完全切除與否存在關聯, 手術對病變組織的切除徹底, 減少了上述并發癥發生可能性。手術治療具有迅速控制病情的效果, 因此其在并發癥的控制中顯示出更好的臨床優勢。研究對兩組患者進行了隨訪調查, 手術患者1年后的復發率明顯低于藥物保守治療, 該結果進步證明了手術治療的徹底性。胃潰瘍同患者的飲食習慣密切關聯, 作者認為胃潰瘍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需要調整自身生活習慣, 合理飲食, 盡管手術治療效果良好, 但還是應當避免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復發。手術畢竟存在著風險性, 因此臨床在處理胃潰瘍患者時需要考慮病情, 病情穩定和輕度的可先予以藥物保守治療, 同時配合臨床觀察。病情相對較重的患者一般可直接選擇手術切除治療, 以減少潰瘍再次發作所造成的傷害。
綜上所述, 胃潰瘍屬于慢性疾病, 藥物保守治療起效相對較慢, 復發率相對較高, 手術治療起效迅速, 降低了并發癥和復發率,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吳文輝, 葉惠韶, 湯友珍.胃潰瘍患者的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臨床效果分析.當代醫學, 2010, 17(29):71-72.
[2] 邵維進.手術與保守治療胃潰瘍臨床療效對比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3, l1(12):143-144.
[3] 張懷星.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