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運隆
高中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就是要加快培養創新人才,這不但是教育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家戰略的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應該成為高中與大學的共同責任,兩者的有機銜接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高中教育的定位與使命
清華大學著名學者謝維和先生關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觀點引起教育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爭論。謝維和先生提出,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實際上已經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成了高等教育的準備和預備,認為中國普通高中正在面臨第二次轉型,即從大眾化的終結性教育向大眾化的預備性教育邁進。
此次爭論的焦點在于高中教育定位。有些學者不同意將高中教育定位成“預備性教育”,提出“基礎+選擇”、“基礎+預備”等觀點。一些學者贊同將高中進行分類定位,還有學者反對高中分類或分流。有的專家提出高中“獨立定位說”,即不考慮初中教育,也不和高等教育銜接。這些觀點各有出處,也有各自的解釋與內涵。
任何領域或專業的正確理論要具備三個功能,要精準地解釋過去、正確地指導現在、科學地預言未來。其實,高中教育如何定位并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關鍵、最簡單且最直接的問題是學生的“出口路徑”,也就是高中學生畢業之后的發展方向。
1995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召開全國“高中建設工作會議”,當時確定高中教育具有四類模式:一類高中為大學輸送合格的生源,即普通高中;二類高中為就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即職業高中;三類高中為特長教育,如藝術、外語、體育等服務;四類高中是綜合高中,即學生在高二后進行分流,兼顧升學與就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關于高中教育發展具有標志意義的決定。
在以后的十幾年里,我國教育實踐實際形成高中多樣化發展的局面,出現相對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富有特點的學校類別,產生各具特色的高中階段分類教育格局,為具有各種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教育資源。當前,我們提出反對高中分類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本人非常贊成謝維和先生的觀點,認為普通高中就是大學預科教育,這是既成事實,也是普通高中學生“出口路徑”的大眾選擇。可以說,普通高中是基礎教育的最高階段,是大學教育的預備階段,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大學輸送合格的生源。
二、高中教育的兩難選擇
高中教育問題聚焦在以下幾點:普通高中教育的質量標準是什么?普通高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能夠是大學選拔的“合格生源”?亦或者說,高中教育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高中實行開放式辦學還是監獄式管理?是追求升學率還是追求學生全面發展?是培養考試型人才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些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許多高中校長。
多年來,許多高中校長都面臨著這些“兩難”問題,用一個時尚的詞說就是“糾結”。這是因為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認認真真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高中確實干不過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學校,這是一個很尷尬的事實。我們都曾聽說安徽有一所“超級學校”,當然河北省也有,學生高中三年所做的練習篇子摞起來有4米多高,平均每天要做35張篇子。加班加點與題海訓練變成教師教學秘籍,“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成為學生的勵志口號,這些學校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的學生人數確實會達到幾十人,使得家長趨之若鶩、學校門庭若市。雖然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況,北大、清華等著名學府并非真心喜歡,但是高考分數就擺在眼前,按照目前高考“高分錄取”的制度,這些大學是沒有辦法不錄取的。可以說,現行“高分錄取”的高考制度助長了應試教育強勢反彈的氣焰,無限地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加大他們的課業負擔。學校大量招收補習生,教學過度成為常態,以犧牲學生和教師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博取高考升學率,甚至為了爭奪生源雇用招生代表到各地搶挖尖子生,給錢給物,論功行賞,嚴重地腐蝕了教育者的靈魂,損害高中教育的形象,造成地域教育資源的失衡,影響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些學校的影響下,其他學校的校長都難以安坐,誰還會考慮高中教育該如何定位?誰還會考慮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高中教育陷入血拼升學率的局面,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在“監獄式管理”、“傳銷式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所謂高材生,到底能有多少會變成真正的人才?這值得所有高中校長和大學校長進行深入的思考。升學率高的學校就一定是好的學校嗎?未必。如果所有的大學都追求就業率,所有的高中都追求升學率,那么,這樣的教育是沒有希望的。
三、創新人才培養——高中與大學的有機銜接
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是高中教育的責任。高考升學率固然重要,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與手段,必須守住“邊界”,即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過度”是對學生長遠發展最大的摧殘。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學校教育要回歸本源。教育的本源就是助力于學生的生命成長,點燃學生生命的光輝,為了學生明天的幸福。只有富有生命激情和人文情懷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才有可能成為杰出的大師。
作為一名學校校長,沒有哪個校長愿意讓自己的教師和學生沒日沒夜地加班補課、大量做題,以犧牲師生的健康和生命為代價來博取升學率。然而,迫于領導指令、社會輿論及家長壓力等多方面的原因,這些校長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高中校長的自律是不夠的,必須從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機制入手,更重要的是要盡快改革高考和大學招生制度。
1. 高考必須改革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通道銜接”的問題。從中考到高考實施的選拔機制應該為這些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通道。大學也要采取相應的策略加速高考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破除“唯分數論”,加大面試權重,特別是為那些具有“特異才能”的學生開辟“綠色通道”,破格錄取,使這些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特長進入大學接受專業化學習,變為對社會有價值的創造型人才。endprint
目前高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高分錄取”的招生理念。從考試結果來看,搞題海戰術、加班補課這些“超常規手段”確實能夠取得好成績,使得“教學過度”成為常態,高中學校熱衷招收大量復讀生。而且,越來越多達到一本線的學生為了考入更好的大學,不斷地加入復讀隊伍,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這些高四、高五的學生陸續地考入重點大學,增加了高中學校招收復讀生的信心,導致很多優質教育資源被擠占,出現惡性循環,使得應試教育得到人們的推崇。這一情況如果不被遏制與杜絕的話,高中學校很難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程的深入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
2.綜合素質評價與大學自主招生
大學的質量標準是什么?要選拔什么樣的學生進入一流大學?怎樣利用大學自主權選拔優秀學生?這對高中有什么樣的要求?綜合素質評價能否與高考掛鉤?大學要明確這些問題,它們對高中教育也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如果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不能很好地銜接,就不可能創設出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基礎決定發展,素質決定未來。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整體方案要求對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其中基礎素質評價分為7個維度,即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合作交流、創新發展、運動健康和審美發現。通過幾年的實施實踐,這一綜合素質評價使得學校和家長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使學有所長的學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假如所有的學校都能認真地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如實地開展綜合素質評價,這對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定會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也能夠更好地和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機制銜接。
為此,大學的辦學理念,特別是招生理念應該明確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而不是追求學生錄取的高分數。大學的自主招生要突出特色,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高中教育樹立正確的航標。香港大學拒收高考狀元,這給大陸的大學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大學擁有自主招生權,才能夠很好地體現大學精神。
3.高中必須主動與大學銜接
普通高中的任務就是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生源。“保持高中教育的獨立性”這一想法既天真又可愛,但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現階段,我國有一大批高中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進行高中教育多樣化的探索。這都與學生未來發展的路徑設計密切相關。
為此,高中必須與大學主動銜接,了解大學精神和人才選拔的理念與標準,知道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與方法,與大學形成“教育共同體”,科學規劃學生的未來發展,多維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項能力。普通高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無縫隙地銜接于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規劃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積極心理能量。
本文系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高中與大學有機銜接的教育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學會、河北石家莊一中)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