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平+傅鑫媛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內外形勢的急劇變化,國家對能夠適應各種復雜變化環境的高端人才有了更為迫切的需求。許多高校開始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其中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在大學開展通識教育,這是借鑒了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沿實踐而得出的做法[1]。現在,不少高校已經開設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2][3],對文科學生開設數理統計課程是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舉措和大膽嘗試。例如,某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把數理統計作為通識教育實施課程來提高文科學生的理科素養。數理統計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廣泛而深刻的應用性,非常適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對文科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培養他們量化思維的理想課程。
一、文科學生數理統計課程態度調查結果
筆者采用整群抽樣,抽取北京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3個數理統計課程班的文科學生進行態度調查,以匿名、自愿的方式進行,最后收回實際有效問卷共413份。
調查表列出的文科學生選修數理統計課程的理由包括:學校課程安排、喜歡數學科目、看重它很實用、湊學分、參考同學意見以及其他。
如表1所示,文科學生選修數理統計課程的原因主要是“學校課程安排”,屬于外部動機,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坦言自己是“湊學分”,而“喜歡數學科目”的學生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比重。另外,“看重它很實用”的學生人數并不多。總體而言,被動修學這門課程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缺乏主動性。
針對學生逃課的原因進行調查,列舉的理由有:教師教得不好、對自己沒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課程沖突、太難學、本來厭學以及其他。
如表2所示,文科學生逃課主要是認為它“太難學”,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因為數理統計課“對自己沒用”,“本來厭學”在學生逃課原因的比例也很高,還有相當多的學生存在選課時間沖突,因為“教師教得不好”而逃課的學生較少。可見,數理統計課自身的難度給文科學生造成很大困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上學生對這門課的功用不了解、存在選課沖突以及厭學情緒,要學生接受這門課程比較困難。
針對學生對作業形式偏好的調查,主要包括:完成教材練習、實際嘗試應用、小組討論作業、專題論文報告、研讀教材以及其他。
如表3所示,文科學生認為最適合數理統計課的作業形式是“實際嘗試應用”和“完成教材練習”,可見學生既愿意多做練習,又希望進行實際嘗試應用,交織著拿學分和學真本事的矛盾心態。
至于學生對這門課程考核方式的態度,本問卷提供的選項有:閉卷考試、開卷考試、撰寫報告或論文以及實際操作演練。
如表4所示,文科學生在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上態度比較分化,除了選擇“閉卷考試”外,希望“開卷考試”和進行“實際操作演練”的學生比例也很高。“實際操作演練”沒有成為首選,這有可能是因為學生擔心實際操作考試的復雜性和可行性,不排除學生修讀這門課程是出于順利拿到學分的原因。
關于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期望,本問卷給出如下選項:數學專業的老師、學生所屬專業的老師、專職任教這門課的老師以及其他。
如表5所示,文科學生認為數理統計課程的教師最好是“專職任教這門課程的老師”,而不是“數學專業的老師”。可見,對文科學生而言,任課教師的學識水平是次要問題,學生并不關注學得有多深入與系統,不指望任課教師對自己專業有多了解,而更關注教師對教學內容是否熟悉與教授方式是否通俗易懂。
整體而言,學生普遍缺乏對數理統計的科學認識,容易將數理統計作為與專業教育相沖突的概念,學習興趣不高,覺得這門課程難度大、內容深,往往“談統計色變”;而且,課程建設也存在課程體系尚未建立、課程資源不足、任課教師隊伍不理想等問題。
通識教育實踐效果不理想是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現狀,對大學通識教育進行反思的學者和專家也不乏其數[4]。反思雖層出不窮,但實踐卻難有進步。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矛盾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對上述問題的零散反思,進而不能有效改變大學通識教育“客串”的角色身份。現今大學通識教育的關鍵問題和突破口應落在課程配套建設上,只有將行動付諸于課程配套建設上,才有可能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推進大學通識教育。根據文科學生數理統計課程調查結果,以及筆者給文科學生教授數理統計課程的實際經驗,下面具體論述如何做好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配套建設工作。
二、通識教育課程配套建設策略
1.通識教育課程“有本有綱”
我國高校實施通識教育主要表現在開設一些通識教育的課程和倡導將通識教育的思想滲透到課程中去,但實際效果卻總不盡如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這些通識教育課程往往不存在一個前期系統開發的過程。就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而言,學校本著對文科學生進行量化思維訓練的理念,安排數學系或數理統計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授課,但這些教師在授課時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無本無綱”,缺乏相應的教材,沒有既定的教學大綱,更無明確的教學目標。另外,這些教師并非通識教育課程的專職教師,自身并未接受過很好的通識教育,而且對文科學生開設數理統計課程是新內容,他們在實施過程中只能粗糙地挪用數理統計的專業教材或自己準備教學課件,和學生一起“摸著石頭過河”。數理統計變成學生眼里“一個又一個冷漠的公式”,無法真正理解這些數理統計知識,還被強化“數理統計沒用”的消極信念。
不管是存在“無本無綱”的現象,還是教師無法將數理統計知識和文科學生專業特點相結合,主要的矛頭指向前期的課程開發。事實上,任課教師自身的科研壓力較大,學生缺乏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科學認識,在師生教學動機缺乏的情況下,這易于導致師生“敷衍了事、各自交差”的情況,不利于數理統計通識教育的落實。所以,開發通識教育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要做好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工作,除了一般的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根據目標選擇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工作過程之外,還應該特別重視解決通識教育跨學科專業的問題。一般來說,通識教育旨在對理科學生進行人文社科知識素養教育,對文科學生進行自然科學知識素養教育,這種跨學科專業的特性決定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應注重與學生專業的結合。就文科學生數理統計課程而言,課程開發要多收集文科專業領域運用數理統計知識的具體實例,編入教材,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實例講授知識,不但能激發文科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也能夠為他們學以致用奠定基礎。
此外,收集文科專業領域運用到的數理統計知識實例也有利于做好通識教育科學理念的宣傳工作。通過實例展示的方式,教師對學生進行數理統計“實用性”方面的宣傳,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數理統計的“實用性”。不管是專門教授數理統計的教師,還是人文社科專業的教師,都應該熟知并挖掘人文社科領域中實際運用數理統計的實例,通過生動的例子給學生作展示,讓學生真正認同數理統計的價值,愿意通過課程學習增強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
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多以公共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而且以大班授課為主,很多甚至是幾百號人的“大課”。在這種情況下,通識教育課程容易因“大”而“空”。具體到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它作為一門所有文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在一定程度上會忽略不同文科專業背景學生的差異性。此次調查發現,相比歷史學和哲學專業,藝術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易于認為數理統計課程比較枯燥、難度太大、沒用。不管什么原因,這都提醒致力于通識教育的工作者們應該結合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實際需要,將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進行模塊解構,各個模塊之間的內容框架相對獨立,難度有梯度劃分,形成若干小模塊課程,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
“迷你化”后的文科學生數理統計課程由若干小模塊課程構成,如“描述統計模塊”、“SPSS軟件使用模塊”等,各個模塊根據課時的長短給出相應的學分,學生可以選擇修讀所有模塊,也可以只選擇部分模塊,完成所選模塊的學習目標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例如,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修讀所有模塊,而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有選擇地修讀部分模塊。以模塊的形式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迷你化”,有一定的區分性和針對性,能很好地兼顧學生的專業背景差異,從而真正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3.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化”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上應區別于專業教育,但在管理和實施上應等同于專業教育。只有在管理和實施上實現“專業化”,通識教育課程的戰略性定位才算落到實處。這里的“專業化”,主要包含“教師隊伍專業化”和“管理機構專業化”兩個方面。
之所以要實現“教師隊伍專業化”,是因為如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非常普遍,衡量大學教師水平的指標是科研能力、承擔的課題、發表論文的級別、爭取到多少科研經費等,很少看教師上課教學水平如何。在教師評職稱時,論文、科研項目是硬指標,教學是軟指標。一線教學既不是大學教師工作的動因,更不是他們獲取獎勵的重心。“輕教學”績效評價體系限制大學通識教育的生存空間,數理統計課程作為新開展的內容,更是步履維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應該分離出一部分通識教育的專職教師,全心投入到教學當中,開展教學科研,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獲得自身的成長。本調查指出,絕大部分文科學生認為教授數理統計的教師最好是“專職任教這門課的老師”。這些專職教師應區別于數學系或數理統計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及文科專業的教師,要同時具備數理統計專業知識和“大文科”的知識背景。只有具備這些素質的專職教師才能在一線教學中實現數理統計和文科專業的融會貫通。
至于要做到“管理機構專業化”,這是因為我國高校少有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導致具體實施過程中協調性較差。目前,通識教育主要由各院系來組織,他們各自獨立,缺乏專門的經費支持和保障,使通識教育出現“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窘境。應該說,設立專門實施通識教育的管理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在高校中生存,負責組織和協調工作,架起各個學科之間的溝通橋梁,才有利于實現通識教育的戰略性目標。
三、總結
通識教育是連接各個學科之間的橋梁。通過開展通識教育,學科之間的溝壑會漸漸縮小,跨學科的合作和創新會成為可能。促進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戰略意義。具體到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要讓他們真正地學好數理統計、提升自身素質,需要做很多工作。因此,各大高校應努力做好通識教育課程的前期系統開發工作,讓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與“專業化”,完善課程配套建設,真正落實大學通識教育。
本研究得到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研究基金的支持(項目編號019-127019)。
參考文獻:
[1]董凌波.基于“以學生為本”的高校課程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 (1):103-107.
[2]紀寶成.加強通識教育 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學[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7):9-12.
[3]康全禮.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反思[J].江蘇高教, 2009(2):78-81.
[4]劉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
此外,收集文科專業領域運用到的數理統計知識實例也有利于做好通識教育科學理念的宣傳工作。通過實例展示的方式,教師對學生進行數理統計“實用性”方面的宣傳,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數理統計的“實用性”。不管是專門教授數理統計的教師,還是人文社科專業的教師,都應該熟知并挖掘人文社科領域中實際運用數理統計的實例,通過生動的例子給學生作展示,讓學生真正認同數理統計的價值,愿意通過課程學習增強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
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多以公共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而且以大班授課為主,很多甚至是幾百號人的“大課”。在這種情況下,通識教育課程容易因“大”而“空”。具體到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它作為一門所有文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在一定程度上會忽略不同文科專業背景學生的差異性。此次調查發現,相比歷史學和哲學專業,藝術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易于認為數理統計課程比較枯燥、難度太大、沒用。不管什么原因,這都提醒致力于通識教育的工作者們應該結合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實際需要,將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進行模塊解構,各個模塊之間的內容框架相對獨立,難度有梯度劃分,形成若干小模塊課程,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
“迷你化”后的文科學生數理統計課程由若干小模塊課程構成,如“描述統計模塊”、“SPSS軟件使用模塊”等,各個模塊根據課時的長短給出相應的學分,學生可以選擇修讀所有模塊,也可以只選擇部分模塊,完成所選模塊的學習目標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例如,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修讀所有模塊,而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有選擇地修讀部分模塊。以模塊的形式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迷你化”,有一定的區分性和針對性,能很好地兼顧學生的專業背景差異,從而真正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3.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化”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上應區別于專業教育,但在管理和實施上應等同于專業教育。只有在管理和實施上實現“專業化”,通識教育課程的戰略性定位才算落到實處。這里的“專業化”,主要包含“教師隊伍專業化”和“管理機構專業化”兩個方面。
之所以要實現“教師隊伍專業化”,是因為如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非常普遍,衡量大學教師水平的指標是科研能力、承擔的課題、發表論文的級別、爭取到多少科研經費等,很少看教師上課教學水平如何。在教師評職稱時,論文、科研項目是硬指標,教學是軟指標。一線教學既不是大學教師工作的動因,更不是他們獲取獎勵的重心。“輕教學”績效評價體系限制大學通識教育的生存空間,數理統計課程作為新開展的內容,更是步履維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應該分離出一部分通識教育的專職教師,全心投入到教學當中,開展教學科研,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獲得自身的成長。本調查指出,絕大部分文科學生認為教授數理統計的教師最好是“專職任教這門課的老師”。這些專職教師應區別于數學系或數理統計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及文科專業的教師,要同時具備數理統計專業知識和“大文科”的知識背景。只有具備這些素質的專職教師才能在一線教學中實現數理統計和文科專業的融會貫通。
至于要做到“管理機構專業化”,這是因為我國高校少有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導致具體實施過程中協調性較差。目前,通識教育主要由各院系來組織,他們各自獨立,缺乏專門的經費支持和保障,使通識教育出現“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窘境。應該說,設立專門實施通識教育的管理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在高校中生存,負責組織和協調工作,架起各個學科之間的溝通橋梁,才有利于實現通識教育的戰略性目標。
三、總結
通識教育是連接各個學科之間的橋梁。通過開展通識教育,學科之間的溝壑會漸漸縮小,跨學科的合作和創新會成為可能。促進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戰略意義。具體到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要讓他們真正地學好數理統計、提升自身素質,需要做很多工作。因此,各大高校應努力做好通識教育課程的前期系統開發工作,讓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與“專業化”,完善課程配套建設,真正落實大學通識教育。
本研究得到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研究基金的支持(項目編號019-127019)。
參考文獻:
[1]董凌波.基于“以學生為本”的高校課程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 (1):103-107.
[2]紀寶成.加強通識教育 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學[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7):9-12.
[3]康全禮.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反思[J].江蘇高教, 2009(2):78-81.
[4]劉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
此外,收集文科專業領域運用到的數理統計知識實例也有利于做好通識教育科學理念的宣傳工作。通過實例展示的方式,教師對學生進行數理統計“實用性”方面的宣傳,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數理統計的“實用性”。不管是專門教授數理統計的教師,還是人文社科專業的教師,都應該熟知并挖掘人文社科領域中實際運用數理統計的實例,通過生動的例子給學生作展示,讓學生真正認同數理統計的價值,愿意通過課程學習增強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
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多以公共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而且以大班授課為主,很多甚至是幾百號人的“大課”。在這種情況下,通識教育課程容易因“大”而“空”。具體到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它作為一門所有文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在一定程度上會忽略不同文科專業背景學生的差異性。此次調查發現,相比歷史學和哲學專業,藝術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易于認為數理統計課程比較枯燥、難度太大、沒用。不管什么原因,這都提醒致力于通識教育的工作者們應該結合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實際需要,將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進行模塊解構,各個模塊之間的內容框架相對獨立,難度有梯度劃分,形成若干小模塊課程,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
“迷你化”后的文科學生數理統計課程由若干小模塊課程構成,如“描述統計模塊”、“SPSS軟件使用模塊”等,各個模塊根據課時的長短給出相應的學分,學生可以選擇修讀所有模塊,也可以只選擇部分模塊,完成所選模塊的學習目標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例如,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修讀所有模塊,而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有選擇地修讀部分模塊。以模塊的形式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迷你化”,有一定的區分性和針對性,能很好地兼顧學生的專業背景差異,從而真正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3.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化”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上應區別于專業教育,但在管理和實施上應等同于專業教育。只有在管理和實施上實現“專業化”,通識教育課程的戰略性定位才算落到實處。這里的“專業化”,主要包含“教師隊伍專業化”和“管理機構專業化”兩個方面。
之所以要實現“教師隊伍專業化”,是因為如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非常普遍,衡量大學教師水平的指標是科研能力、承擔的課題、發表論文的級別、爭取到多少科研經費等,很少看教師上課教學水平如何。在教師評職稱時,論文、科研項目是硬指標,教學是軟指標。一線教學既不是大學教師工作的動因,更不是他們獲取獎勵的重心。“輕教學”績效評價體系限制大學通識教育的生存空間,數理統計課程作為新開展的內容,更是步履維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應該分離出一部分通識教育的專職教師,全心投入到教學當中,開展教學科研,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獲得自身的成長。本調查指出,絕大部分文科學生認為教授數理統計的教師最好是“專職任教這門課的老師”。這些專職教師應區別于數學系或數理統計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及文科專業的教師,要同時具備數理統計專業知識和“大文科”的知識背景。只有具備這些素質的專職教師才能在一線教學中實現數理統計和文科專業的融會貫通。
至于要做到“管理機構專業化”,這是因為我國高校少有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導致具體實施過程中協調性較差。目前,通識教育主要由各院系來組織,他們各自獨立,缺乏專門的經費支持和保障,使通識教育出現“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窘境。應該說,設立專門實施通識教育的管理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在高校中生存,負責組織和協調工作,架起各個學科之間的溝通橋梁,才有利于實現通識教育的戰略性目標。
三、總結
通識教育是連接各個學科之間的橋梁。通過開展通識教育,學科之間的溝壑會漸漸縮小,跨學科的合作和創新會成為可能。促進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戰略意義。具體到文科學生的數理統計課程,要讓他們真正地學好數理統計、提升自身素質,需要做很多工作。因此,各大高校應努力做好通識教育課程的前期系統開發工作,讓通識教育課程“迷你化”與“專業化”,完善課程配套建設,真正落實大學通識教育。
本研究得到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研究基金的支持(項目編號019-127019)。
參考文獻:
[1]董凌波.基于“以學生為本”的高校課程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 (1):103-107.
[2]紀寶成.加強通識教育 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學[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7):9-12.
[3]康全禮.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反思[J].江蘇高教, 2009(2):78-81.
[4]劉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