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淵+華成
當代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在給社會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權威的消解就是其中一例。教育是一種權威性的活動[1],教師權威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與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因而,我們不能也無法對教師權威的消解熟視無睹。大眾傳媒的發展日益迅速,我們有必要從大眾傳媒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思考,并對可能的解決之道加以探討。
一、相關概念概述
1.教師權威
教師權威是教師教育權威的簡稱,概括而言,教師權威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使學生信從的力量或者影響力[2]。由于研究者所處角度、所持標準的不同,教師權威有不同的分類。如,沃勒將其分為“制度指導”與“個人指導”兩個概念;克里夫頓和羅伯茲將教師的權威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法定的權威、傳統的權威、感召的權威和專業的權威四個層面[3]。眾所周知,教師具有多種角色,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主要扮演著“教書者”和“育人者”的角色,但同時在學生面前,教師也是一名成人。筆者以教師所扮演角色為依據對教師權威進行分類,將教師權威分為:作為教書者的權威、作為育人者的權威以及作為成人的權威。
2.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播渠道,使用各種信息傳播方式向社會成員廣泛傳播消息所形成的社會信息網絡[4]。大眾傳媒包括多種渠道,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等,這些媒介在信息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電視與網絡。大眾傳媒因其傳播媒介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特點。總體而言,當前大眾傳媒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易觸及性,即大眾傳媒觸手可及;二是廣泛性,大眾傳媒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開放性,大眾傳媒對大眾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態勢,人人可及。
二、大眾傳媒與教師權威的消解
教師權威來源于教師的知識、社會的認知等方面。大眾傳媒影響著信息傳播的形式以及人們的社交過程。大眾傳媒對于教師權威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教師權威的消解而言,大眾傳媒對教師權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教書者權威的消逝
教書者是指教師扮演著知識分子的角色,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教師是一名知識分子,其權威主要來自于知識,更進一步說,是來自于知識的稀缺性。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官學還是私學,人們對教師的要求首先是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如令人稱道的孔子,學問廣泛,知識淵博[5]。漢代太學要求博士要有豐厚的知識。雖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知識有所傳播,但整體而言,囿于社會經濟、政治條件的限制,并非每個人都能輕易地獲得知識。因此,知識成為知識分子的專利,教師能在一定程度上壟斷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向學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大量的知識。這是因為雄厚的知識基礎對于其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加之社會發展緩慢,知識具有較強的延續性,因此,教師掌握的知識就成為人們渴求的對象,學生也會為教師的知識所折服。這些就在無形中增強了教師的知識權威。
但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大眾傳媒承載了極其豐富的信息量,而且對學生而言,大眾傳媒觸手可及,大量的知識可以從網上獲知,知識不再是封閉的。因此,教師不再是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甚至也不是知識來源的主要渠道。其次,大眾傳媒中的一些傳播媒介因生動有趣而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如知識可以通過電視或者計算機的動畫圖像、生動的視頻等形式進行傳播,相對而言,比教師的傳遞方式更生動、更活潑。這就進一步消解了教師由知識構建起來的權威,教師“知識上位者”的角色進而也就逐漸消失。
2.育人者權威的瓦解
眾所周知,教師是社會的代言人[6],其承擔著促進學生社會化的任務。教師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教育,社會也因此賦予了教師相應的權利,并對教師的這種權利進行保障。一般認為,社會以制度的形式賦予了教師權威,即制度權威,包括社會傳統文化觀念和法律制度[7]。筆者認為,除了這兩個方面,社會還通過人們當時對教師的認識為教師賦權,而且,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權威。從傳統文化觀念上講,我國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天地君親師”的地位排序生動地證實了這一點。除特殊歷史時期之外,這種觀念一直存在于人們的腦海之中。在法律制度方面,為了保證教師教育學生行為的正當性,我國政府制訂了專門的法律條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在學生教育方面,教師擁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以“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權利。這些法律條文在規定教師權利的同時也給予了教師作為教育者的權威。人們對教師的當時認知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文革”時期受整個社會潮流的影響,人們就將教師視為“臭老九”,教師基本上沒有來自于社會的權威。
當下大眾媒介對于人們如何看待教師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電視以及網絡這兩種傳播媒介。觀眾在觀看這些媒介所呈現的事件時,由于這些媒介的特性及其娛樂化追求,“觀眾們并沒有什么機會分出幾秒鐘進行一些思考”[8],在無法思考的前提下,觀眾往往在無形中接受了這些事件。近段時間以來,教師毆打、辱罵學生的事件屢見報端。就筆者的經歷而言,這些事件并非近期才有,但是這些事件近期才被不斷報道。由于大眾傳媒的廣泛性特征,這些報道讓人們逐漸在腦海中形成了一些負面的教師形象。這并不是說相關事件不能被報道,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即很少有觀眾意識到這些事件只是教師隊伍里的個別現象。在這些報道中,有一部分甚至是歪曲捏造的報道(在筆者的一次田野調查中,一位教師就舉例說明了歪曲報道的事例)。在這種傳媒的影響下,人們對教師的評價較低,進而教師獲得的社會支持也會相對減少,其作為教育者的權威處于不斷瓦解的狀態。
3.成人權威的消弭
成人權威,主要是指教師作為一名成人,面對兒童時所具有的權威。這種權威來源于成人身份,成人身份產生于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尼爾·波茲曼認為,這種距離往往是由成人所擁有的秘密造成的。在印刷時代,成人的秘密主要體現在印刷品中。一方面,學生無法輕易地獲得這些印刷品,由此,成人能相對地保持一種較高的權威;另一方面,為了獲得這些秘密,兒童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識字、認真地閱讀等。“兒童既要有識字的能力,又要懂得舉止得體才能贏得成年”[9],因此,這就增加了成人的權威感。endprint
但是,當前的大眾傳媒將信息的接受變得簡單化,電視、計算機以及一些圖片報道媒介往往是通過“視覺形象的形式而不是語言”[10]來傳遞信息,這種傳播方式不需要太多的理解能力,因此兒童就能夠很輕易地接受到其所傳達的信息。其帶來的結果是:對于兒童而言,成人基本上沒有什么秘密,因為只要兒童想知道,他們總能有方法得到這方面的信息。而且通過大眾傳媒,兒童也認識到,成人世界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成人有時也會很軟弱,成人世界也有骯臟的一面。信息的開放性使成人與兒童慢慢地趨于一致,成人身份逐漸喪失,進而教師作為成人者的權威也日益消弭。
三、重構教師權威
良好的教師權威對于教育教學的開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面對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教師權威消解,筆者試圖通過一定的探討,找出較為可行的方式,重構教師權威。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重構教師權威不是教師或者社會某個機構的責任,而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
1.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
目前,知識較為普及,學生隨手可得。即使教師加強自己的知識學習,也未必能在知識上超越學生。通過占有大量的知識來樹立教師的權威已經成為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自己無法做一個“知識上位人”,進而需要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蘇格拉底一樣,幫助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知識。正如下面一段話所言:“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表現在傳遞知識上了,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在激勵思考上,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11]此外,教師應該在知識的創新及應用方面做出努力。學生雖然習得了知識,但他們在知識的應用方面往往有所欠缺。這是當前大眾傳媒無法完成的一項任務。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是啟發性的、引導性的、建設性的,而非傳授性的。
2.大眾傳媒從業者的報道應客觀真實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大眾傳媒將會越來越廣泛,它們對人們的影響也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大眾傳媒在報道時應該注意全面客觀。一方面,大眾傳媒可以就一些教育上的惡性事件進行報道,引起相關方面或者社會的重視,促進事情的解決;另一方面,大眾傳媒應該宣傳一些行為良好的教師,引導人們學習仿效。大眾傳媒應該充分挖掘先進教師的先進事跡,為大家提供學習的榜樣。同時,這也能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更重要的是,這有利于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一種報道方式只能讓教師注意底線,而第二種方式卻為教師樹立了楷模,形成一種相對較高的標準。這兩類方式并用不僅能防止教師權威的瓦解,同時也有助于整個教師群體的良性發展。因此大眾媒體的報道要全面。此外,對一些惡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大眾媒體應該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上呈現事實,而不能為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而隨意捏造,歪曲報道。當然,客觀報道需要每一個傳媒者的道德自律。
3.社會應該保護成人的“秘密”
作為一個成人者的權威是教師權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重構教師權威,我們應該適當地保護成人的秘密,這也有益于兒童的良好發展。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大眾傳媒進行管理,保證信息的適當性,以免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對信息進行分類,對不適合兒童觀看的信息進行細致的標示,同時對兒童家長進行教育,讓他們了解分類的內涵以及預防措施等。其次,大眾傳媒從業者應該恪守職業規范,對于節目中可能出現的后果予以充分的考慮,盡量防止不良影響的產生;在具體實施上,這有賴于家長及相關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家長以及社會相關成員應該對兒童接受的信息進行審核,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在兒童面前保持一個成人的形象,防止自己的言談舉止傳遞秘密,更不可向兒童提供一些類似的工具或者渠道,尤其是一些盈利機構。
面對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教師權威消解,我們不能持過激的態度,如盲目地否定一切大眾傳媒或者采取躲避的態度。相反,我們應該進行充分分析,在順應時代發展方面積極地進行轉變,同時,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的積極方面,促進教師權威的重構。
參考文獻:
[1][6]愛彌爾·涂爾干.教育及其性質與作用[A].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1-23.
[2]張良才,李潤洲.論教師權威的現代轉型[J].教育研究,2003(11):69-74.
[3]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7-210.
[4]夏義堃.試論大眾傳媒的德育功能[J].探索,2000(5):78-80.
[5]黃濟.雪泥鴻爪:黃濟教育文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7.
[7]陳艷,林清華.中小學教師權威的弱化與重構[J].當代教育科學,2003(18):7-10.
[8][9][10]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艷,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9、245、245.
[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7.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2.山東省平邑縣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龔道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