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南



【歌劇內容】士兵沃采克是個理發師,老實懦弱又有些神經質。他和瑪麗結婚并生有一個孩子,但瑪麗背著他和軍樂長勾搭,這使沃采克非常憤怒,他去找軍樂長論理,非但沒有效果,反而遭到羞辱,這使得沃采克產生了殺死妻子瑪麗的動機。沃采克將瑪麗引到了河邊,用匕首將瑪麗殺死,自己也在錯亂中投河自盡,而此時他們的孩子正騎著木馬在家門口玩耍。
《沃采克》是“表現主義”最著名的一部歌劇,這部歌劇的題材雖然也是關于兇殺,但比之“真實主義”歌劇的同類題材來說,這個故事的含義要深刻得多。“真實主義”歌劇基本都是市井娛樂性的題材,沒什么欣賞難度,而沃采克則表現了一個可供心理學分析的研究案例。事實上,沃采克的確是后來心理學常引用的一個經典人物。從沃采克本身的人物性格來說,他有著神經質、恐懼、不安、臆想等種種內心活動,作品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不幸的、弱小的人們的同情。在劇中沃采克是個本分又無用的男人,在被情敵羞辱后,他不敢向仇人報仇,卻對比他更弱小的妻子下手。這在一定程度上刻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民眾的麻木和對強權的恐懼。沃采克是個典型的小人物,他的壓抑和驚恐顯示了下層民眾一種普遍的生存狀況。
《沃采克》的故事題材取自德國詩人、作家畢希納的詩劇。貝爾格的這部歌劇的音樂是無調性的,聲樂部分都用說唱的形式。而每幕都按照古典的音樂曲式排列,第一幕是個五樂章的組曲,第二幕是個五樂章的古典交響曲,第三幕則是一組六首變奏曲式的創意曲。這是“表現主義”歌劇中最經典的一部作品。
雖然無調性音樂的表現領域相當有限,它無法很好地表現人類的一些基本情緒,如沉思、浪漫、愛情等等,但它對刻畫人類的內心痛苦和煩躁不安的情緒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那種尖銳的音響和不協和音很容易描寫一種病態的心理特征。所以,對《沃采克》這個人物來說,用無調性音樂來闡釋他,不啻是相當合適的題材。
對德國人來說,畢希納的名字如天空中耀眼的彗星,短暫而絢爛,而德國文學最重要的大獎“畢希納文學獎”就是為了紀念畢希納而創辦的。但對我們來說,畢希納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我們先來了解畢希納這個作家的一些情況。
畢希納生于1813年,他的父親是奧匈帝國時期黑森公國的一名外科醫生,曾經在軍隊中服過役。畢希納從小天資聰穎,由于家庭背景,培養了畢希納喜歡思考閱讀的習慣,從小便讀了大量的書籍。中學畢業后,他的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送他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醫。而畢希納除了學醫之外,又轉入吉森大學攻讀歷史和哲學,這些經歷都促使了他日后從事文學創作。
或許真正促使畢希納拿筆創作的動機,是當時法國風起云涌的革命。1830年,法國爆發了著名的“七月革命”,它使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更加深入人心。在畢希納回到故鄉黑森公國后,親眼所見當地農民悲慘的生活,而對不幸者的同情促使畢希納參加了秘密的革命團體人權協會,并寫下著名的戲劇《丹東之死》,這部戲劇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當法庭傳訊他時,畢希納連夜逃亡斯特拉斯堡。1836年,畢希納移居瑞士蘇黎世,獲得大學教師資格,但翌年,畢希納就因染上傷寒不幸去世,遺體被安葬在蘇黎世公墓,時年僅23歲。
畢希納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這部未完成的悲劇《沃采克》,它取材于1821年發生在萊比錫的一個真實的案例。1821年,一個叫約翰-克里斯蒂安·沃采克,曾當過兵的中年理發師,謀殺了他房東的養女——寡婦烏斯特。被捕后,沃采克說,他不顧一切的兇殺,不只是由于遭到拒絕后的嫉妒,而且還因為寡婦看不起他的貧窮。很多人懷疑沃采克神經不正常,而他自己也供認,在30歲以后經常出現間隙性的偏執,視聽幻覺,壓抑等,但法庭在反復調查后,否定了犯人有精神病的說法,三年后,沃采克被當眾處決。這個不幸的故事無疑觸動了畢希納的神經。也是因為這部戲劇,畢希納成了德國第一個在戲劇中塑造無產者形象的作家。畢希納是在1936年,也是他去世前不久開始研究這個案例的,他懷著對小人物的深刻同情,批判了當權者對人性的壓制,究竟誰更墮落?而小人物的不幸,恐懼究竟是誰造成的?所以這部戲劇就像一顆重磅炸彈一樣,逼著人們用良知去思考這個現實。不過這部戲劇一直到作者去世十幾年后才被發現,而正式公演是在1913年。它立刻被表現主義詩人、藝術家們發現了它的現實意義,從此,這部戲劇開始盛演不衰。由于這是一出未完成的作品,不完整的手稿片段共有四個,且沒注明場次,所以各種版本都是按照編者的理解自己加以組織,出入很大。此外,《沃采克》還吸引了很多有良知的藝術家改編成不同的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貝爾格于1923年上演的歌劇《沃采克》和德國導演赫爾佐格拍攝于1979年的電影《沃采克》。
作為“新維也納樂派”的三巨頭之一,貝爾格被斯特拉文斯基認為是20世紀作曲家中最具天分的形式的建構者。貝爾格出生在維也納一個條件優越又富有修養的家庭,他并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其實現在想想,這反而是好事,正是因為缺乏學院刻板的訓練,才會使得他在創作上更大膽、自由,他的老師勛伯格也沒有受過多少嚴格的音樂教育,但勛伯格雖然激進,也希望學生還是能打好扎實的基礎,但顯然貝爾格的興趣不是傳統,而是對無調性音樂的探索。他的《弦樂四重奏》和《三首樂隊小品》都曾受到好評。
1814年,貝爾格觀看了畢希納的《沃采克》,這部戲劇使他深深著迷,決定為之譜曲。但好事多磨,由于兵役,貝爾格被迫中斷,但最終還是完成了這部作品。1824年,歌劇的片段在法蘭克福上演,一年后,完整版的歌劇由埃利希·克萊伯指揮在柏林國立歌劇院首次公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對不同于傳統的現代歌劇來說是極為罕見的。而歌劇《沃采克》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可以與勛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羅》、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作品媲美,且至今為止,《沃采克》仍是現代主義歌劇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之一。
而貝爾格之所以強烈地為這部戲劇譜曲,和當時的政治氣氛不無關系。20世紀初,德奧的君主體制已開始沒落,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戰爭的殘酷,古老的君主體制不斷地分崩瓦解。而貝爾格正是成長于這樣一個社會極度動蕩的歲月里,出于對苦難的理解,貝爾格一開始就從沃采克這個小人物不幸的遭遇上發現了時代的命脈,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已經成了一種象征。在貝爾格1918年給妻子的信中,他說道:“在他(指沃采克)的性格中有一點我的影子,因為我度過了這些戰爭年代,就像依附于我所痛恨的人,受到囚禁、疾病、俘虜、遺棄之苦,實際上受盡屈辱。”另外,還有現代實驗音樂大規模的出現,如勛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羅》、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等大膽的表現手法,令人咋舌,這些作品都為貝爾格寫下這部歌劇帶來了信心。
無調性音樂常常局限于一種短小的體裁,但《沃采克》的誕生,標志著無調性音樂也能涉及比較重大的體裁。因此,這是無調性音樂的一部具有標志性的重要歌劇。歌劇共分三幕。指揮是當時還年輕的埃利希-克萊伯,據說光排練就達137次,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那些反對埃利希-克萊伯的批評者故意編造的,事實上排練不超過34次。即便如此,也足見這部歌劇的難度了。
和《春之祭》、《莎樂美》一樣,反傳統的藝術作品,一開始總是引來陣陣非議。既有贊賞的,更多的則來自批判。而反對者聲稱:“當我昨晚離開國家歌劇院時,我有一種感覺,仿佛我不是置身于公眾劇院,而是在一座瘋人院中。臺上、樂隊中、大廳里,到處都是些瘋子,其中包括富于挑戰性的一群人——勛伯格無調性主義突擊隊的信徒們……我認為貝爾格是一個音樂騙子,是一個對公眾有危害的音樂家。”贊賞者如著名音樂評論家阿·愛因斯坦(他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遠親)則說:“這部作品充滿隱藏于我們正常而清醒的生活之后的東西……使這部作品如此獨特可信的,是由于作者始終使自己的技巧與詩意的表現目的完美地諧和一致。”
其實,藝術并不真正存在什么見仁見智的問題,它就是保守與開放的撕咬。保守主義者大多害怕新生事物,害怕變革,而激進的,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是不會甘于墨守成規的,他們生來就是為了去“破壞”的,去殺出一條屬于他們的路,貝多芬如此,瓦格納如此,勛伯格如此,貝爾格也是如此,這是他們作為藝術家的使命。
而西方藝術家最讓人欣賞的是,他們常常有著干預現實,譴責現實,不管個人前途,名譽,懷著極大的熱情創造新藝術的勇氣,僅憑這一點,便值得我們贊嘆。
除了《沃采克》之外,1934年,貝爾格又完成了他另一部現代歌劇《璐璐》。《璐璐》是貝爾格一部未完成的歌劇,但除了第三幕的少量配器以外,基本上都已完成。而在貝爾格去世后,在40年間,除了演奏過其中的第二幕以外,這部歌劇一直在他的遺孀的拒絕下沒有公之于眾。一直到1976年貝爾格的遺孀去世以后,這部作品才由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采爾哈完成第三幕中的配器,于1979年在巴黎第一次演出了完整的《璐璐》引起轟動。這部歌劇也是采用了“十二音”的方法,音樂的結構十分復雜,體現了貝爾格高超的作曲技巧,同樣也是“無調性”歌劇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