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敏
內容提要:民族歌劇《黨的女兒》(共六場)完成于1991年,劇作家閻肅擔任編劇,王祖皆、張卓婭、印青等作曲家擔綱音樂創作,歌唱家彭麗媛扮演歌劇主角田玉梅。作曲家在劇中創作了大量的經典唱段,如貫穿整部歌劇的主題曲《天邊有顆閃亮的星》、玉梅死里逃生時唱的《血里火里又還魂》以及最后英勇就義時所唱的《萬里春色滿家園》等等。本文就《天邊有顆閃亮的星》(王祖皆、張卓婭曲,閻肅詞)結合題材內涵及藝術特征展開音樂分析。
關鍵詞:民族歌劇、黨的女兒、音樂分析、藝術特征
《黨的女兒》是一部紅色經典歌劇。這部根據新中國初期同名電影改編、創作的歌劇作品,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的獻禮作品,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首演于北京,1992年榮獲國家“文華大獎”和第六屆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
一、題材內涵
故事發生在江西蘇區一個名為杜鵑坡的地方。1935年,紅軍長征北上抗日,杜鵑坡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歌劇一開幕便是田玉梅與杜鵑坡其他七位共產黨員被叛徒出賣押赴刑場的場景,一陣槍聲過后,田玉梅在老支書的掩護下死里逃生。故事的主體便是從這里開始,刻畫了女共產黨員田玉梅以自己對黨的忠貞信念,團結教育了迷途中的同志桂英、感染了有覺悟的群眾七叔公,與廣大群眾齊心協力除掉革命隊伍內的無恥叛徒馬家輝。最終,田玉梅為掩護同志完成任務而不幸落入敵人魔掌,她視死如歸,英勇赴義。
田玉梅那不朽的精神與滿山的杜鵑花交相輝映,永遠盛開在人們的心中。歌劇《黨的女兒》共45個唱段,《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是貫穿整部歌劇的一首主題曲,其在歌劇不同的發展階段先后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出現在第三場,田玉梅獨唱,女聲伴唱。劇情背景是:玉梅逃出刑場,馬家輝挑唆七叔公對玉梅的身份產生懷疑,她來到了七叔公住處看望寄養在這里的女兒娟子,焦慮中唱起了這首歌:
你看那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星,關山飛越,是你爸爸在出征,咱們就跟著它的腳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
你看這身邊也有一顆星星,金光四射,閃耀在爺爺的心中,小花呀還是傍著青松長,媽媽也放心好起程。
歌詞表達了玉梅對長征路上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對女兒娟子的殷切希望,同時也是對自己獻身革命堅定信念的決心和激勵。
第二次出現在第五場,玉梅、桂英、七叔公三重唱,混聲伴唱。劇情背景是:玉梅和七叔公尋找游擊隊營地未果,中途遇迷途知返的共產黨員桂英,三人在與組織失去聯系的危難關口,自覺成立了一個戰斗小組:
你看那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星,關山飛越,一路撤下光明,咱們就跟著它的腳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
你看那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星,關山飛越,一路撒下光明,咱們就跟著它的腳步走,走過黑夜是黎明。
此處是全劇的一個焦點,伴隨幾個主要人物政治思想覺悟的升華,突出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刻畫了田玉梅等人忠于黨、忠于信念的高貴精神。
第三次出現在尾聲,玉梅獨唱、混聲伴唱:歌詞與第二次演唱相同。
主創者將這首歌曲放置全劇結束處,其特殊用意顯而易見。中國普通民眾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將中國共產黨當成閃爍在天邊的一顆明星,光芒普照大地,同樣也照射著以玉梅為代表的無數共產黨員,表現了他們“哪管它道路平不平”都始終不渝地自覺跟隨黨的決心,并堅信只要“跟著它的腳步走”,就必將會“走過黑夜是黎明”,同時也表達了革命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走向勝利的堅定信念。
二、音樂分析
歌曲2/4節拍,抒情基調。包括前奏、聲樂主體與合唱三個主要部分。
前奏8小節,是兩個各為4小節的平行雙句體樂段,每樂句又可分為各為2小節的兩個對稱呼應式的樂節,為方整型結構。音樂材料主要使用了獨唱部分的B段旋律,第一句兩樂節構成了正波與反波旋律的呼應,停留于徵音。第二樂句為第一句的變化重復,句尾終止在調式主音(商),與第一句半終止形成屬主呼應,從而構成了一個收攏性的前奏段。
歌曲的聲樂主體部分為并列單二部曲式,16小節,A、B兩段各8小節,每個樂段由兩個各為4小節的平行樂句構成,次級結構劃分與前奏相同。
A段,C宮A羽調式。是一個平行關系的雙句體方整樂段。第一樂句,前兩小節音樂從商音開始先下行四度跳進然后經過級進回歸商音;第二樂節是一個先下后上的四音列,最后半終止于屬音(D商)上,整個樂句音樂線條以先下后上的反波型旋律為主,線條較平穩,主要圍繞調式屬音進行靜音環繞式陳述,配合不同形式的切分和附點四分、八分及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突出表現音樂的內在抒情性。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同頭”,句法結構與第一樂句一致,僅在第二小節旋律起伏上稍做變化;第二樂節變宮起音并且是先下行級進再上行的三音列,最后落在兩拍長時值的主音(A羽)上,整個樂句主要圍繞主音進行陳述,與第一樂句形成調式內的屬主呼應。
B段,8小節,樂句規模及次級結構劃分與A段相同。音樂向下屬方向轉調,F宮D羽調式,由此形成了音區的對比。第一樂句是一個由先上后下的三音列構成的正波型旋律,與A段反波型旋律形成對比,而且第二小節出現八度內的下行跳進,音程拉寬,從而起伏更大,增加了情感的內在張力,最后半終止于屬音(G商)上。第二樂句節奏更加密集,最后終止于主音(D羽)上,同樣與第一樂句形成屬主關系,配合兩段歌詞“哪管它道路平不平、走過黑夜是黎明”,突出表現了田玉梅等人的革命決心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合唱部分8小節。高音聲部是對B段音樂的變化重復,主題下方寫一個節奏基本一致的對位和聲低音聲部,從而增加織體的厚重感。最后兩小節給予高八度處理,將音樂推向高潮,同時以漸慢的速度及自由延長最后一小節的手法,使歌曲在內在的激情中結束,整個合唱部分使得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突出表現田玉梅等人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忠誠和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也象征著革命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在中國共產黨這顆“啟明星”的照耀下,革命必將取得最后勝利。
兩個樂段既有對比又有統一:從節拍節奏來看,整個唱段節奏運動形態比較一致,基本為切分式節奏型、附點式節奏型和十六分均等型節奏的組合,并貫穿全曲;從旋律線來看,A段主要以反波型為主,旋律比較平穩,B段則以正波型為主,旋律線起伏較大,抒情性增強;從調式調性看,A、B兩段均為羽調式,并且兩樂句句尾均為屬主呼應關系,但兩段均為非同宮系統調。
三、歌曲的主要藝術特征
1、題材特征
歌劇繼承了自延安《白毛女》至新中國17年以《江姐》、《洪湖赤衛隊》等一批作品為代表的我國民族歌劇的創作傳統,通過集中塑造一位典型人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曲折歷程。歌曲《天邊有顆閃亮的星》通過把黨比喻為天上明星的文學構思,著力刻畫了主人公誓死跟黨走的堅定決心,選擇女聲領唱與合唱烘托的體裁形式,象征前赴后繼、薪火相傳的革命形象如涓涓春水不斷涌現。
2、音樂特色
歌劇以革命背景為題材,既繼承了民族歌劇的精華,又融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其中一些典型唱段多表現出山西蒲劇板腔體與江西民歌歌謠體相結合的音樂特征,歌曲《天邊有顆閃亮的星》則主要以歌謠體為主,該曲以江西民歌為音樂素材,旋律優美,抒情意蘊濃郁,用樸實動情又富含民族韻味的音樂語言,增加了人物刻畫的生動性與表現力。
3、演唱特色
這部歌劇的多數唱段以中國民族唱法為主,彭麗媛、孫麗英(飾桂英)等主要演員皆為我國成就突出的歌唱家。玉梅扮演者彭麗媛更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她的演唱有機融合各種演唱技巧,能夠輕松駕馭歌謠體抒情唱段及戲劇性詠嘆調,最終能夠游刃有余地把握歌劇中的人物塑造和舞臺表現。
歌曲《天邊有顆閃亮的星》作為一首歌頌崇高革命理想的抒情贊歌,給予我們當代民眾以深刻的啟迪: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都是一代又一代如玉梅、老支書、七叔公、桂英等革命先烈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獲得的,“當代中國人民只有繼承和發揚他們公而忘私、為革命事業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品質和光榮傳統,把人民利益和祖國命運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才能勝利完成四化大業,繼續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推向新的發展階段?!?/p>
參考文獻:
[1]閻肅等編劇《黨的女兒》(六場民族歌劇)[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2]居其宏《歌劇綜合美的當代呈現》[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