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芹
淮安市楚州醫院輸血科 江蘇 淮安 223200
影響紅細胞輸注效果的因素和對策
王志芹
淮安市楚州醫院輸血科 江蘇 淮安 223200
目的:探索影響臨床紅細胞輸注效果的因素,提倡建立個體化輸血的治療策略,并就紅細胞輸注無效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臨床對策。方法:回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紅細胞輸注效果與其年齡、性別、病種、輸血次數、既往輸血史的關系。結果:2146例患者中,實行了4302次輸血治療中出現了620次紅細胞輸注不佳。患者的年齡、性別對紅細胞輸注效果影響不大,而病種、輸血次數、既往輸血史以及輸血不良反應對紅細胞輸注效果有明顯影響。對于惡性腫瘤性疾病和血液病的患者,在輸血治療的過程中,相比其他患者而言,其輸血次數和輸血量增加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更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導致輸血治療效果不良。結論:紅細胞臨床輸注效果與患者免疫狀況有密切關系,應針對相關影響因素制定安全、有效、獨立的個體化輸血治療方案,以更好地提高臨床輸血治療的有效性。
紅細胞輸注效果;影響因素;對策;個體化治療方案
當前國內外主要針對無效輸注發生比例很高的血小板輸注的臨床輸注效果、影響因素及其對策進行廣泛的分析報道,至于臨床紅細胞輸注效果、影響因素及其對策則很少涉及到。在臨床用血中,紅細胞輸注所占比重較大,約占總用血量的44.9%,紅細胞無效輸注約占14.1%。[1]如果紅細胞制劑能夠被合理正確地使用,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情,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血源的浪費。在臨床上,影響紅細胞輸注效果的因素非常多,本文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2146例住院需輸血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探索臨床上影響紅細胞輸注效果的因素,提倡建立個體化輸血的治療策略,并就紅細胞輸注無效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臨床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我院血液內科住院,并接受紅細胞輸注治療的患者共214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107例,女性1039例。年齡分布范圍為10~85歲,平均年齡為(47.5±16.23),病程分布范圍為3個月~5年。患者的輸血情況為:共輸注紅細胞4302次,平均每位輸血者輸注懸浮紅細胞1.3例次。根據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實驗對象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不具有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對象篩選標準
本研究主要根據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篩選,其中包括患者的主要信息資料,如性別、年齡、職業、患病種類、患病病程、患病的病情以及治療情況、是否妊娠、輸血次數、輸血劑量。另外還包括輸血所用的紅細胞制品的儲存時間。另外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因素需要輸血的情況,如輸血前有發熱或感染的患者;伴有繼續失血,如隱性失血、脫水、血液滲透血管外的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患者;輸注紅細胞后出現溶血現象的患者等。
1.3 輸血不良反應診斷標準
依據《臨床輸血學》關于對輸血不良反應診斷標準進行判定,其中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紅細胞輸注后1~2h,患者的體溫升高超過1°C,且伴有發熱和寒戰。另外輸血不良反應還包括過敏現象,臨床表現為輸血中或輸血后引起麻疹、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嚴重的情況下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引發休克。除此之外,輸血容易導致的不良反應還有遲發性溶血反應,主要發生于輸血后2~21d,集中發生時間為3~7d,伴隨與原發病無關聯的貧血癥狀、血紅蛋白含量降低、黃疸和膽紅素升高等臨床表現特征。[2]
1.4 紅細胞輸注效果的判定
本研究所有病患均輸注相同的紅細胞懸液(ABo、RhD同型、抗體篩選陰性、鹽水介質與凝聚胺交叉配血相合)。并且,在輸注紅細胞懸液后24h內復查Hb值,然后與輸血前Hb值進行比較,如果Hb達到預期值,則判定為紅細胞輸注效果佳,如果Hb未達到預期值,則判定為紅細胞輸注效果不佳[3]。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所有的統計學數據均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數據均采用X2進行檢驗。P<0.05表示數據具有差異性以及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年齡、性別與紅細胞輸注不佳的關系

分組 患者人數 輸血總次數 輸血不佳次數 不佳率/%性別男1073 2146 207 9.65女1073 2156 413 19.16年齡/歲<3歲 64 164 64 39.023~15歲 194 378 106 28.0415~45歲 858 1840 177 9.6145~65歲 944 1708 216 12.65>65歲86 212 57 26.89
2.2患者輸血次數、既往輸血量、輸血反應與紅細胞輸注不佳的關系

與輸血次數≧3次比較,1)P<0.05;與既往輸血量>20U比較,2)P<0.05;與有輸血反應比較,3)P<0.05。
2.3 病種與紅細胞輸注不佳的關系

與其他良性疾病比較,1)P<0.05。
紅細胞又稱紅血球,其功能是運輸氧,二氧化碳,電解質,葡萄糖以及氨基酸這些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物質,還在酸堿平衡中起一定的緩沖作用。基于紅細胞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功能,能夠改善機體的缺氧狀態,進而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貧血性疾病。[4]
通過研究需要輸血治療的患者以及分析輸血過程中紅細胞輸注的效果和臨床表現,我們發現紅細胞輸注效果可能與患者的性別、年齡、輸血次數、既往輸血量、輸血反應以及病種具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患者的性別、年齡對臨床紅細胞輸注效果無明顯影響,而患者輸血次數、輸血不良反應、既往輸血總量及其所患病種對臨床紅細胞輸注效果有明顯影響。如輸血次數≥3次的輸血人數輸注不佳率(25.17%)明顯高于輸血次數<3次的不佳率;既往輸血量>20U的輸血人數輸注不佳率(21.29%)明顯高于既往輸血量≤20U的不佳率;有輸血不良反應的輸血人數輸注不佳率(25.09%)明顯高于無輸血反應的輸血人數輸注不佳率(4.05%)。輸血次數>3次、既往輸血量>20U或者有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紅細胞輸注效果不佳所占比例明顯升高。血液中的紅細胞具有多種免疫相關物質,參與機體上多種免疫應答和免疫反應。回顧病例并分析,惡性腫瘤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的患者紅細胞輸注不佳率明顯高于其他良性疾病的患者,因為患有惡性腫瘤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的患者大多數輸血次數≥3次,既往輸血量>20U,且有輸血不良反應。這說明患有惡性腫瘤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受到抑制或發生亢進,因而對紅細胞輸注效果產生的影響越大。
提高紅細胞輸注的臨床效果和降低無效紅細胞輸注率,是提高用血效率是臨床輸血工作的重點,在臨床上,可根據引起紅細胞輸注效果不佳的相關原因,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來提高紅細胞輸注的效果,如在對血液標本進行交叉配血時,其交叉配血和相關抗體的標本應該嚴格反應患者的免疫情況[5]。另外應該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最合適的紅細胞血液制品,嚴格控制紅細胞血液制品的儲存條件(時間、溫度等),另外還應該加強在對患者進行紅細胞輸注治療時,提高警惕性,保證輸血過程的安全,隨時應對有可能會產生的狀況,并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臨床紅細胞輸注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致可以歸納為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針對臨床紅細胞輸注效果不佳這一現狀,我們應該重視其影響因素,樹立一種輸血新觀念,制定一種安全、有效、獨立的個體化輸血治療新方案,更好地提高臨床輸血治療的有效性,從而能夠在緩解患者病情的同時,避免血源浪費。
[1]丁琪,孫先玲,等.紅細胞輸注效果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10-12.
[2]沈健.紅細胞輸注效果及影響因素的回顧性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9,22(4):180-182.
[3]呂運來,貿中橋,等.紅細胞無效輸注回顧性初探[J].中國輸血雜志,2007,20(3):220-221.
[4]吳基.全血及血液成分的臨床應用[M].臨床輸血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25.
[5]沈健.紅細胞輸注效果及影響因素的回顧性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2009,22(2):180-182.
R446
B
1009-6019(2014)11-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