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慧萍
新絳縣人民醫院內三科 山西 新絳 043100
血府逐瘀湯治療胸痹心痛的療效觀察
師慧萍
新絳縣人民醫院內三科 山西 新絳 043100
目的:探討血府逐瘀湯治療胸痹心痛的臨床療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胸痹心痛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治療3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療效和心電圖療效評價。結果: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療效總有效率達89.2%,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達86.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69.2%,67.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府逐瘀湯治療胸痹心痛療效確切,與西藥聯用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獨應用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血府逐瘀湯;胸痹心痛;療效觀察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是中醫內科的急癥,相當于現代西醫的冠心病心絞痛,如不及時救治,往往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研究發現,中藥制劑對此類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關于血府逐瘀湯在胸痹心痛治療中療效的研究卻少見報道。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血府逐瘀湯辨證加減治療胸痹心痛的治療效果,探討血府逐瘀湯在胸痹心痛患者中應用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痹心痛患者130例,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胸痹心痛的診斷標準[1]:膻中或左側胸部突發憋悶而痛,疼痛可竄及肩背、前臂、胃脘等處,伴心悸、氣短、唇甲青紫、舌質帶有瘀斑。排除呼吸系統疾病、出血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及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5例。觀察組男39例,女26例,年齡(53.4±5.4)歲,病程3-11年;對照組男41例,女24例,年齡(54.8±6.1)歲,病程5-10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疾病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單硝酸異山梨酯、β受體阻滯劑、ACEI/ARB類、阿托伐他汀等常規西藥治療,胸痹心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緩慢靜脈滴注硝酸甘油。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藥物組成:當歸10g、紅花10g、桃仁12g、川穹6g、生地10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10g、柴胡6g、枳殼10g、甘草6g,兼寒者,加細辛、桂枝;兼氣滯者,加沉香、檀香;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兼瘀血痹阻者,加乳香、沒藥、郁金、丹參。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14天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胸痹心疼發作次數、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緩解方式,并檢查同步12導聯心電圖。
1.3 療效評價:治療3個療程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癥狀療效和心電圖療效評價。(1)臨床癥狀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減輕,疾病發作次數、程度和持續時間明顯減輕;無效:癥狀與治療前大致相同。(2)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依據《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制定,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有效:心電圖ST段降低的在治療后升高0.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大致相同。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ˉ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顯效38例、有效20例、無效7例,臨床癥狀療效總有效率達89.2%,對照組顯效28例、有效17例、無效20例,臨床癥狀療效總有效率為89.2%,臨床癥狀總有效率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900,P=0.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顯效36例、有效20例、無效9例,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達86.2%,對照組顯效26例、有效18例、無效21例,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為67.7%,心電圖總有效率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240,P=0.012),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胸痹心痛最早由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正式提出,其臨床表現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如《靈樞.厥論篇》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里講的真心痛就是胸痹心痛的重癥。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無外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弱等四方面。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腎等臟器,心主血脈,肺主治節,心病不能推動血脈,肺氣治節失司,則血運瘀滯;肝病疏泄失職,氣郁血滯;脾失健運,聚生痰濁,氣血乏源;腎陽虛衰,君火失用,均可致痹阻,故本病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3]。綜觀病因病機,氣滯血瘀所致心失所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本病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因此活血祛痰,行氣通絡止痛是治療胸痹心痛的首要宗旨。血府逐瘀湯由清代王清任于《醫林改錯》中提出,是行氣活血的代表方劑。方中桃仁、川穹、紅花、赤芍活血祛痰,活血化瘀,養血而不傷正;配合當歸、生地,活血養血,使瘀血去而又不傷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使氣行則血行,引導諸活血化瘀藥以逐胸中之淤血;桔梗入肺經,開宣肺氣載藥上行,使藥力發揮于胸,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與行,與枳殼、柴胡同用尤善開胸散結,牛膝破瘀通絡,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氣血更易運行;甘草緩急,通百脈以調和諸藥[4]。本方活血化瘀而不傷血,疏肝理氣而不耗氣,諸藥配合使氣得以行,血得以運,脈絡開通,缺血癥狀得以改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后臨床癥狀總有效率和心電圖總有效率達89.2%、86.2%,明顯高于對照組(69.2%、67.7%)。證明血府逐瘀湯對胸痹心痛療效確切,較單純應用西藥治療能達到更滿意的效果。現代藥理學證實[5],紅花及川穹中的的生物堿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降低全血粘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環等作用,而柴胡、甘草等酮類能減輕缺血心肌的氧化應激反應,減少心肌的氧自由基損傷,起到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內膜增生,從而發揮改善心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應用血府逐瘀湯以活血祛痰、行氣通絡的治療法則治療胸痹心痛,可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療效確切,與西藥聯用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獨應用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1]梁茂新,高天舒.《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臟腑諸證考察與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5(5):254-25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19.
[3]韓玲.結合中藥特點進行胸痹心痛證的藥效學評價[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5):468-469.
[4]孫玉生.血府逐瘀湯治療穩定性心絞痛32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55-56.
[5]杜燕.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藥,2009,22(2):184-185.
R256.2
B
1009-6019(2014)11-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