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偉華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衛生院 廣西 貴港 537122
急性壞死性腸炎手術治療臨床特點討論
甘偉華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衛生院 廣西 貴港 537122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特點。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02年3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間收治的78例患有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的方法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選擇保守治療,實驗組選擇手術治療,治療后觀察總結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結果: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達94.8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2%,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也明顯比對照短,發生并發癥的人數也明顯比對照組少,且兩組差異符合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外科手術可以有效治療急性壞死性腸炎,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發生并發癥的概率,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手術治療;急性壞死性腸炎;臨床特點
急性壞死性腸炎[1]一般是由細菌、真菌、病毒等所引起的一種發生于小腸、結腸的急性炎癥,有一定的潛伏期,以急性腹痛、惡心、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升高,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升高。為了探究分析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特點,筆者回顧性分析了我院在2002年3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間收治的78例患有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基本資料
以我院在2002年3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間收治的78例患有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根據治療的方法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中有男患20例,女患有19例,年齡16-59歲,平均年齡為(39.2±4.1)歲;實驗組中有男患24例,女患15例,年齡15-62歲,平均年齡為(40.8±3.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則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選擇保守的治療方法。按時按量服用抗菌消炎藥,注意觀察患者的血壓、尿量等基本生命體征,及時補液,預防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給予患者常規的抗休克治療,抑制變態反應的發生,以及營養支持等治療。
實驗組則選擇外科手術予以治療。術前,仔細觀察記錄患者的情況,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消毒后,鋪好手術巾,在患者腹直肌選擇一點味切口,進入患者的腹腔,在腹腔內準確找到壞死的部分,切斷腸管,清除內容物,然后用生理鹽水清理腸腔。切除后,行對端吻合,一般從單側開始,然后從后壁開始縫合至前壁,進行全層的內翻式連續縫合。再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關閉腸腔,再逐層縫合。如果切除的范圍太大[2],則極易發生短腸綜合征;如果切除的范圍太小,則將發生腸壞死或者腸瘺,因此,手術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需要被切除的腸管的長短。如果肉眼無法明確病變的范圍大小,則先用溫鹽水浸泡下該段腸管,然后用0.25%的普魯卡因封閉此處系膜,然后仔細觀察患者腸管的顏色及蠕動情況,從而可輔助判斷病變的范圍。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后,如果患者癥狀消失,腸功能恢復至正常,生命體征平穩如初,則記為治愈;如果癥狀得以明顯好轉,腸功能未恢復如初,則記為治療有效;如果患者的癥狀幾乎無什么改變,甚至病情加劇,則記為治療無效。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結果如下: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94.87%(37/3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76.92%(30/39),且兩組差異符合統計學的意義,P<0.05。詳見表一。實驗組患者住院的平均時間為(9.2±2.3)天,明顯少于實驗組的(13.6± 1.8)天。實驗組患者僅有1例出現切口感染,無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他嚴重并發癥發生,占總例數的2.56%;對照組患者中有9例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其中2例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表一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
急性壞死性腸炎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病情往往向小腸出血和壞死演變[3],其主要病因是腸道缺血、感染等,病情一般由腸道黏膜處開始,然后迅速蔓延到患者的整個小腸,腸道充血后發生出血,然后形成不同程度的潰瘍。急性壞死性腸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4]是急性腹痛,疼痛部位多為肚臍周圍慢慢蔓延至全腹部,痛感有陣發性和持續性的特點。但由于病情早期無特殊提示,所以很難診斷,因此病情往往被耽誤,而不能及時治療。
對于已經確診為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現代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外科手術治療是首選,源于其擁有高治愈率,可減輕患者疼痛感,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等優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手術需要規范的操作,嚴防多器官功能衰竭、腸瘺、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切除病變的時候,應通過多種方法來確定病變的大小,若無法確定,則應稍稍擴大病變被切除的范圍,并要保障余下的腸管被正常的黏膜所覆蓋,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殘留病變,進而引發各種并發癥。本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達94.8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2%,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也明顯比對照短,發生并發癥的人數也明顯比對照組少,且兩組差異符合統計學的意義,P<0.05。
綜上所述,鑒于外科手術可以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疼痛感,提高治療有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對于患有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患者,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明確臨床分型,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可保證有效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1]劉家喜.急性壞死性腸炎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4):113-115.
[2]喻明輝.急性壞死性腸炎手術治療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2,20(6):107.
[3]韓曉鵬,李文惠,楊文舉,等.急性壞死性腸炎58例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27(33):721-722.
[4]渠時學,劉志高,甄四虎,等.急性出血性腸炎26例外科治療體會[J].華北國防醫藥,2009,21(11):115-117.
R516.1
B
1009-6019(2014)11-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