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
湖南省溆浦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湖南 溆浦 419300
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搶救的回顧性分析
胡宏
湖南省溆浦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湖南 溆浦 419300
目的:總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內急救的經驗,為今后的臨床急救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急救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者急診搶救的效果作出評價。結果:50例患者中經搶救后顯效43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0%。經救治后患者的心率、血壓、PaO2、PaCO2、SpO2相比救治前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及時、有效、合理的救治方案,能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提高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搶救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臟結構出現損傷或功能發生異常造成心臟血流灌注下降而引發的一系列以心臟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臨床表現。該病發病急驟,對患者的危害性大且預后較差,所以需要對其進行緊急處理,否則容易造成患者昏迷、休克、甚至死亡[1]。在急救的同時需要注意搶救時間、搶救效率以及搶救方法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我院對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救治的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診救治過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4~79歲,平均年齡(48.7±4.9)歲;按照心臟功能標準分級:Ⅲ級27例,Ⅳ級23例。其中高血壓15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1例,心內膜炎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先天性心臟病3例。臨床表現:50例患者均出現呼吸困難、反復性咳嗽、易出汗等癥狀,呼吸頻率30~40次/min,心率、血壓明顯升高,部分患者甚至出現休克;經聽診發現患者肺部哮鳴音明顯。
1.2 救治方法
①體位:救治過程中保持患者的坐位姿勢,同時使雙腿保持下垂狀態,以降低心臟的負荷。對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取半臥位或是平臥位,可降低患者的呼吸頻率,減少靜脈的回流量,幫助組織氧氣的供應。②氧療: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控制在95%~98%,給予患者持續供氧治療,幫助患者降低呼吸做功,減輕臨床癥狀。③鎮靜:給予患者3~5mg的嗎啡進行鎮靜,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擴張患者的靜脈與動脈,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多次注射,對于昏迷、高齡、嚴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使用時應謹慎[2]。④利尿劑的使用:給予患者20~40mg呋塞米注射液靜脈推注,若有需要可重復使用。利尿劑能降低患者的心臟負荷,同時擴張靜脈,降低循環血容量,提高組織的供氧。⑤血管擴張劑的使用:給予患者硝普鈉或是硝酸甘油進行血管擴張,對于嚴重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硝普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硝酸甘油能有效降低左心室的負荷,幫助靜脈迅速擴張。⑥正性肌力藥的使用:患者若合并房顫伴心室率加快,則給予0.2~0.4mg的西地蘭+5%的葡萄糖溶液靜脈推注,若合并低血壓,則給予多巴胺靜脈推注。
1.3 觀察指標
觀察50例患者搶救過后的生命體征變化,包括心率、血壓,同時復查患者搶救結束后的相關臨床指標[3],并監測動脈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pO2)。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用藥后的15~30min內,各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各項臨床指標恢復正常或略有異常;有效--患者用藥后的15~30min內,各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各項臨床指標明顯好準;無效--患者用藥后的15~30min內,各項臨床癥狀及臨床指標無顯著變化或加重;死亡--患者在用藥后的1h內,搶救無效死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50例患者經搶救后的療效情況
50例患者中經搶救后顯效43例(86.0%),有效6例(12.0%),無效1例(2.0%),死亡0例(0.0%),總有效率98.0%。
2.2 50例患者搶救前后的生命體征變化,詳見表1.

表1 50例患者搶救前后的生命體征變化(X±s;次/min;mmHg)
2.3 50例患者搶救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比較,詳見表2.

表2 50例患者搶救前后血流動力學障礙情況及動脈血氣分析比較(X±s;mmHg;%)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習慣發生明顯的變化,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隨之日益上升。在臨床急診中最常見的心臟疾病是急性心力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其中最為常見的為左心衰竭,大部分左心衰竭患者均為本身合并心臟疾病的患者。一旦發生左心衰竭,左心室的心排出量就會下降,造成左心排出受阻,肺靜脈以及毛細血管的壓力隨之升高,而血管會釋放大量滲出液到肺泡與肺間質中[4],造成患者氣體交換受阻,影響心排出血量,最終導致組織器官的缺氧缺血。
急性心力衰竭發生時病情兇險、急驟,且變化迅速,病死率高。對于該病的救治原則是在0.5h內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對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最佳搶救時間應當控制在患者發病內的1h,一旦超過6h患者死亡率會明顯增加[5]。另一方面,在救治急性心力衰竭的過程中,采用靜脈給藥具有一定的困難度;但靜脈給予利尿劑能迅速降低心臟的負荷,緩解患者的癥狀。所以在搶救前,應立即給予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方便整個救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呋塞米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有效改善肺水腫與腦水腫癥狀;硝酸甘油能迅速擴張患者的血管,并降低心肌耗氧量,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采用小劑量的嗎啡對于患者具有良好的鎮靜作用。對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搶救,仍然應當結合患者自身的病情,選取最佳的救治方案。
本次研究發現,通過有效的院內救治,50例患者中經搶救后顯效43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高達98.0%。所有患者經救治后心率、血壓、PaO2、PaCO2、SpO2相比救治前均發生顯著改善,且出現顯著差異。說明,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及時、有效、合理的救治方案,能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提高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吳新萍.36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搶救和護理[J].中外醫療,2013,32(22):144-145.
[2]黃海燕,李玉蘭,李美峰,等.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救治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23(33):23-23,24.
[3]李輝朝.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診搶救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7(11):139.
[4]劉漢超.50例急診搶救室急心衰患者搶救過程總結[J].醫學信息,2013,19(14):571-571.
[5]呂書華,陳秋玲.急性心力衰竭120例搶救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5):104-105.
R541.6+1
B
1009-6019(2014)11-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