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輝
內蒙呼倫貝爾市精神衛生中心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10010
康復護理在血管性癡呆患者中的應用
尹輝
內蒙呼倫貝爾市精神衛生中心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10010
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在血管性癡呆患者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CDR、WMS-RC、FMA、ADL、FAQ等指標測評方面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上述指標測評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對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該種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康復護理;血管性癡呆;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腦卒中患者易引發血管性癡呆。該種病癥不僅對患者自身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1]。目前,臨床上對于血管性癡呆并無系統性的治療方法,只有通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臨床護理,以改善患者的病癥。因此,護理方法是否適用、是否具有針對性,將對患者的病癥緩解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此次調查中,我院將探討康復護理法對改善患者病癥的具體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血管癡呆性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55~72歲,平均年齡為(63.4±2.5)歲;包括輕度癡呆患者22例、中度癡呆患者8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53~73歲,平均年齡為(64.6±2.6)歲;包括輕度癡呆患者20例、中度癡呆患者10例。所有患者符合臨床上對于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及病癥,且在治療前CDR、WMS-RC、FMA、ADL、FAQ等指標及其他一般性臨床資料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具體情況如下:(1)心理護理。血管性癡呆患者甚至不能對自我情緒進行良好的控制,常常表現出強迫性的哭、笑或多疑等情緒,久之,可使得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因此,需對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心理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需注意自身的語氣態度,不能出現歧視心理,能夠換位思考,多給予患者關心與包容。通過逐步的引導、詢問,讓患者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鼓勵患者能夠表露出自己內心的情緒,向他人傳遞自我內心的感受,不會經常性的壓抑自己。在心理護理過程中,患者家屬也具有重要的參與作用,患者家屬與患者的接觸時間比護理人員久,因此能夠更輕易的讀懂患者的想法,因此患者家屬應多陪伴患者,對患者的想法進行及時的解讀,讓患者不會出現自卑、急躁心理,能夠正向的看待自己的疾病[2]。(2)智能訓練。對患者進行智能訓練課改善患者腦神經功能退化的情況,智能訓練包括對邏輯思維訓練、計算能力訓練、記憶力訓練等。對于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可通過向患者展示一系列的圖片,而后向患者進行提問,某張圖片上面描述的是什么,或者指導患者,將每日所發生的內容進行回憶性的記錄、總結。幫助患者對事物進行記憶。同時,可通過讓患者進行積木搭建幫助患者訓練對物體結構的認知能力;通過讓患者辨別顏色鮮艷的物體來刺激患者的視覺;通過讓患者拿取遠端、側端的物體來鍛煉患者的肢體控制能力。(3)功能康復訓練。對于有語言障礙的患者,首先判斷其語言障礙類型,若患者為命名性失語。護理人員則需通過對某件物品的名稱進行反復的講述形成患者的記憶,并鼓勵患者說出;若患者為運動性失語,護理人員則需教導患者注意說話時的嘴型,鼓勵患者進行模仿、發聲。除此以外,還需加強對患者行為能力的鍛煉,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患者進行自我刷牙、洗臉、穿衣、脫衣就等日常簡單的行為,并通過多次重復性的訓練,幫助患者逐漸熟悉掌握此類行為,鍛煉患者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護理前后的CDR、WMS-RC、FMA、ADL、FAQ等指標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組間以t檢驗進行比較,視p<0.05時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
4周后,我院對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測評。并由測評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認知能力的改善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
康復護理對于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該種護理模式從患者的心理、智能、機體功能三方面入手,幫助患者避免出現消極悲觀的情緒,改善患者對事物的記憶、認知能力,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針對性的護理方式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因癡呆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由此次調查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可見,康復護理是具有積極正向作用的。該種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以幫助更多血管性癡呆患者得到改善。
[1]胡秀英.綜合康復護理在血管性癡呆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4):2290-2292.
[2]楊麗紅.綜合康復護理對血管性癡呆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149-150.
R473.71
B
1009-6019(2014)11-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