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艷
徐州仁慈醫院骨科 江蘇 徐州 221004
品管圈活動在骨科患者基礎護理工作的應用效果評價
趙洪艷
徐州仁慈醫院骨科 江蘇 徐州 221004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骨科患者基礎護理工作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2014年3月至6月就診于我科的病例303例,其中開展品管圈活動期間就診病例162例,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患者基礎護理工作進行調查分析,比較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的基礎護理合格率、基礎護理服務滿意率及基礎護理滿意度綜合評分,制定改進措施。結果: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患者基礎護理滿意度評分、基礎護理滿意率及基礎護理合格率均顯著高于實施前,開展前后各指標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品管圈活動有利于提高患者基礎護理服務質量,同時可以提高護士的積極性,在廣泛推廣的同時應注意個性化實施。
品管圈;基礎護理;個性化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基礎護理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基礎護理是滿足患者基本生理及心理需求的重要保證[1]。
1962年日本石川馨博士首先提出品管圈概念[2],迅速風靡歐美各國,并于上世紀90年代引入新加坡、澳大利亞等醫院管理領域[3],效果肯定。品管圈是指在同一個工作場所為了解決問題的個人,自發結合成一個小團體,通過全員參與、相互分工合作的方式,解決關鍵問題,并對現場工作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4]。為了切實提高我科基礎護理服務質量,于2014年3至6月將品管圈活動引入臨床基礎護理服務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1月至6月就診病例303例,其中開展品管圈活動期間就診病例162例(品管圈組),其中男93例,女69例,年齡2-79歲;開展前3個月患者141例(非品管圈組),其中男81例,女60例,年齡2-82歲。記錄所有患者基礎護理服務滿意率、基礎護理滿意度綜合評分及基礎護理合格率。
1.2 品管圈活動的開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我科共有執業護士22名,年齡21-45歲,其中主管護師4名,護師8名,護士10名。開張品管圈活動前,組織所有護士參加品管圈知識培訓,培訓采取集中授課并集體討論的方式。以自發的方式組成圈小組,推選圈長1名,負責組織協調人力,制定工作計劃并質量監控,副圈長2名,主要負責發現臨床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匯報,并負責下級護士工作的技術指導。
1.2.2 確定品管圈主題
組織圈員討論,圈定圈名為"白鴿圈",張開翅膀的白鴿喻指樂觀、積極的迎接精彩人生,擁抱新生活,表現護士細致的基礎護理服務工作。通過頭腦風暴法,熱烈討論,確定圈主題"提高基礎護理服務質量,為患者提供溫馨生活環境",上報護理部,通過后開始實施。
1.2.3 制定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為2014年3至6月,結合患者患病特點,通過組織圈員討論,制定一套以患者為中心的基礎護理流程,6:00~6:30整理并核查當天所有需治療;6:30~8:00整理床位單元,協助患者洗漱,進食早餐等,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患肢末梢血運情況,患肢抬高,記錄患者生命體征;8:00~8:30進行早交班,匯報24小時內科室患者病情。8:30~11:30晨間護理,輸液管理,發放藥物,病房巡視等;11:30~12:30協助患者進食,服藥等;12:30~14:30協助患者午睡巡視病房;14:30~17:30整理床單元,指導患肢功能鍛煉,協助日常生活,心理疏導等。17:30~19:30協助患者餐前洗手,進食等。19:30~21:00協助患者入睡巡視病房等。
1.3 觀察指標
基礎護理滿意率:所有患者出院前均通過滿意度調查系統對護理工作進行評定,分: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四個等級,前兩項人數與總人數的比率即為基礎護理滿意率。
基礎護理滿意度評分: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骨科護理滿意度調查評分表》,出院患者發放該問卷表,問卷表包括基礎護理、服務態度、環境設施、等八個方面共20個細分項目,每個細分項目對應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相對應的分值為5、3、1分,滿分100分。均為不記名方式發放。記錄每位患者的評分,即為基礎護理滿意度評分。
基礎護理合格率:根據我院護理質控標準細則對科室護理工作進行評價,合格人數與總人數的比率即為基礎護理合格率。
年齡小于18歲及認知能力缺陷患者患者,所有問卷評分均為家屬代為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品管圈組基礎護理滿意率、基礎護理合格率、基礎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8.1% 、92.8% 、97.1±1.2,非品管圈組基礎護理滿意率、基礎護理合格率、基礎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89.3% 、73.1% 、87.8±1.3,兩組間各參數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品管圈組基礎護理滿意率、基礎護理合格率、基礎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非品管圈組。(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參數的比較
3.1 品管圈在基礎護理服務中的作用
基礎護理作為臨床護理的重要內容,更直接影響患者預后,甚至關乎整個治療成敗。優質的基礎護理服務是提高服務質量,實現患者滿意目標的關鍵[5]。,并直接影響到整個護理工作的質量[6]。做為護士這一特殊群體,品管圈活動將科學管理于人性化自由參與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參與性,使護士掌握更多的自由權、管理權,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7]。在品管圈實施過程中,圈員集思廣益,緊扣活動主題,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目標,不斷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環境,細致的服務,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護士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務,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注重人本位主動服務意識,使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提升,這種基礎護理服務中的良性循環,更提高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3.2 基礎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品管圈活動在開展的初期,大家尚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活動的意義也不是特別明確,在工作分工方面存在分歧、推諉現象。特別是年資低的護士,在護理操作中存在畏難情緒,缺乏溝通能力。另外對與品管圈活動的認識護士認識比較教條,認為相互結伴成群進行工作就是"品管圈",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開展品管圈活動的意義,沒有從心理上形成團隊意識。另外部分護士在進行護理工作時,僅僅滿足于完成各種技術性操作,對于生活護理認識存在偏差[8]。
對于品管圈活動在基礎護理服務開展中出現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在開展活動前,積極做好培訓工作,全員培養與重點培養相結合。2,高年資護士應主動帶動低年資護士積極參工作,增強團隊精神。3,低年資護士要主動增強自身操作技能及溝通能力,由"要我做"向"我要做"主動轉變,增強人本位意識。4,加強與醫生間溝通與配合。5,在開展品管圈活動重點培養團隊意識的同時,應注重個性化實施。6,在開展活動的同時,根據患者年齡、性別、性格的差異,適當自發結合組成病房,有利于患者間交流,早日解除心理創傷。
[1]付春華,夏明,焦衛紅,等.臨床護士基礎護理認知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1A):19-22.
[2]榮瑞.品質圈.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183-188.
[3]王復蘇.從臺灣經典案例談醫院的全面品質經營管理.當代醫學,2002,8(9)2-2.
[4]汪四花,林芬,沈國霞.品質管理活動在藥房用藥安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60-61.
[5]江會,劉薇群,賀建雄,等.基礎護理實施與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6B):897-898.
[6]邱麗紅.優化ICU基礎護理流程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護士進修雜志,2011,26(7):590-592.
[7]倪棟梅.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7-98.
[8]唐洪欽,唐玲,顧文杰,等.方言交流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中的應用效果.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5A):55-57.
R473.6
B
1009-6019(2014)11-0286-02